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恶唑菌酮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归研究

前言第1-23页
 1 恶唑菌酮简介第13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3.1 恶唑菌酮第14-17页
  3.2 农药降解第17-18页
  3.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第18-22页
 4 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5 预期目标第22-23页
第一章 恶唑菌酮在柑桔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第23-33页
 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1.1 药品试剂第23页
  1.2 仪器设备第23-24页
  1.3 供试样品第24页
 2 分析方法研究试验设计第24-26页
  2.1 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第24页
  2.2 气相色谱条件的研究第24-25页
  2.3 结果重现性试验第25页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第25页
  2.5 线性范围的确定第25-26页
  2.6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检出浓度确定第26页
  2.7 残留量和残留浓度计算第2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3.1 前处理条件的确定第26-27页
  3.2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27-28页
  3.3 结果重现性第28-29页
  3.4 准确度和精密度第29-30页
  3.5 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第30页
  3.6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检出浓度第30-31页
 4 结论第31-33页
  4.1 样品提取第31页
  4.2 样品净化第31页
  4.3 样品测定第31-33页
第二章 恶唑菌酮在柑桔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第33-47页
 第一节 恶唑菌酮在果园土壤和柑桔上的残留降解研究第33-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1.1 供试作物及药剂第33页
   1.2 试验方法第33-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2.1 恶唑菌酮在果园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第34页
   2.2 恶唑菌酮在柑桔上的降解动态第34-36页
   2.3 恶唑菌酮在土壤、柑桔上的最终残留量第36-38页
  3 结论第38-39页
 第二节 恶唑菌酮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第39-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1.1 药品试剂第39页
   1.2 仪器设备第39-40页
   1.3 供试土壤第40页
   1.4 试验方法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2.1 土壤有机肥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第41-42页
   2.2 土壤温度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第42页
   2.3 土壤持水量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第42-44页
   2.4 土壤pH值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第44页
   2.5 土壤微生物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第44-45页
  3 结论第45-47页
第三章 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研究第47-58页
 第一节 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迁移性第47-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1.1 药品试剂第47页
   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7页
   1.3 薄层层析试验的吸附剂和展开剂第47-48页
   1.4 试验方法第48-4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2.1 恶唑菌酮在不同土壤薄板上的分布第49-50页
   2.2 表面活性剂对恶唑菌酮迁移性的影响第50-51页
  3 结论第51-53页
 第二节 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淋溶第53-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1.1 供试材料第53页
   1.2 仪器与设备第53页
   1.3 试验方法第53-5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4-57页
   2.1 不同施药量对恶唑菌酮的淋溶影响第54-55页
   2.2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淋溶的影响第55-56页
   2.3 表面活性剂对恶唑菌酮的淋溶影响第56-57页
  3 结论第57-58页
第四章 结论第58-61页
 1 结论第58-59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药物性肝炎10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