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10-17页 |
| ·矿山背景 | 第10-11页 |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1-13页 |
| ·金阳公路与矿体的位置 | 第13-17页 |
| ·岩矿稳定性 | 第13页 |
| ·金阳公路与W_11-W_17勘探线的空间位置关系 | 第13-17页 |
| 第三章 矿岩力学性质研究 | 第17-29页 |
| ·矿体取样 | 第17-19页 |
| ·岩样数量、规格及岩性特征 | 第17页 |
| ·岩石试件的数量和编号 | 第17-18页 |
| ·试验内容与试验过程 | 第18-1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 ·围岩及矿体物理性质表 | 第19-21页 |
| ·岩石与围岩的力学性质 | 第21-25页 |
| ·矿岩强度等级模糊评价 | 第25-29页 |
|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25页 |
| ·最大隶属原则 | 第25页 |
| ·A_i隶属函数的规定 | 第25-27页 |
| ·隶属度的求解及结论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处理 | 第29-36页 |
| ·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因素 | 第29-31页 |
|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系数的确定 | 第3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有限元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36-44页 |
| ·连续介质的离散化 | 第36-37页 |
| ·位移模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单元的力学特性 | 第38-41页 |
| ·单元应变 | 第38-39页 |
| ·单元应力 | 第39-41页 |
| ·计算等效结点力和单元刚度矩阵 | 第41-42页 |
| ·结点平衡方程与整体刚度矩阵 | 第42-43页 |
| ·求解未知结点位移和计算单元应力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公路下磷矿开采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44-76页 |
| ·数值模拟的特点 | 第44-46页 |
| ·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 ·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ANSYS | 第47-48页 |
| ·实体建模和采场结构的简化 | 第48-50页 |
| ·网格单元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1-52页 |
| ·岩石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52-53页 |
| ·公路下磷矿三种采矿方法介绍 | 第53-54页 |
| ·中深孔落矿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法(方案一) | 第53页 |
| ·斜壁矿柱中深孔落矿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法(方案二) | 第53-54页 |
| ·房柱式中深孔落矿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法(方案三) | 第54页 |
| ·公路下磷矿三种采矿方法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 第54-70页 |
| ·留竖向矿柱的有限元模拟(方案一) | 第54-62页 |
| ·留水平矿柱的有限元模拟(方案二) | 第62-66页 |
| ·同时留竖向矿柱和水平矿柱的有限元模拟(方案三) | 第66-70页 |
| ·采场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 ·矿柱的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 ·能量释放率对采场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 第71-72页 |
| ·三种不同的采矿方法对公路稳定性影响的评价 | 第72-75页 |
| ·公路上垂直位移的结果分析 | 第73页 |
| ·公路上横向水平位移的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 ·公路上纵向水平位移的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