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贸易保护论文

中国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反倾销问题第12-13页
  1.2.2 产业损害问题第13-15页
  1.2.3 预警问题第15-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2 产业损害的基本界定第18-35页
 2.1 产业损害的几个基本认定第18-26页
  2.1.1 国内产业的认定及其例外认定第18-21页
  2.1.2 同类产品的认定第21-22页
  2.1.3 因果关系的认定第22-24页
  2.1.4 累积计算原则认定产业损害第24-26页
 2.2 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损害第26页
  2.2.1 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直接损害第26页
  2.2.2 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间接损害第26页
  2.2.3 倾销对进口国消费倾销商品产业的损害第26页
  2.2.4 倾销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产业的损害第26页
 2.3 产业损害的界定第26-30页
  2.3.1 实质性损害的界定第26-27页
  2.3.2 实质性损害威胁的界定第27-28页
  2.3.3 实质性阻碍的界定第28-30页
 2.4 产业损害确定方法第30-35页
  2.4.1 简单推论法第30-31页
  2.4.2 趋势分析法第31页
  2.4.3 差额分析法第31-33页
  2.4.4 比较分析法第33-35页
3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第35-52页
 3.1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第35-36页
 3.2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6-39页
  3.2.1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36-37页
  3.2.2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第37-39页
 3.3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相关性的有效消除第39-49页
  3.3.1 分离重叠源法第40-42页
  3.3.2 基于相关矩阵的消除方法第42-46页
  3.3.3 基于概念树的评估指标相关性消除方法第46-49页
 3.4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值的确定第49-50页
 3.5 产业损害预警指标的警限确立方法第50-52页
4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第52-66页
 4.1 产业损害预警的特征第52-53页
  4.1.1 目的性第52页
  4.1.2 系统性第52页
  4.1.3 科学性第52页
  4.1.4 可行性第52-53页
 4.2 产业损害预警的内容第53-54页
  4.2.1 以重点敏感产业和产品为中心进行监测第53页
  4.2.2 建立产品监测指标体系第53页
  4.2.3 监测数据来源第53页
  4.2.4 产业损害预警模型第53页
  4.2.5 专家系统第53-54页
  4.2.6 预警预报制度第54页
 4.3 产业损害预警的工作体系第54-55页
  4.3.1 产业损害调查局总体指导第54页
  4.3.2 各地经贸委、行业协会具体实施第54页
  4.3.3 其他事宜第54-55页
 4.4 产业损害预警模型第55-66页
  4.4.1 产业损害预警模型的建立第55-64页
  4.4.2 产业损害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第64-66页
5 完善我国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第66-74页
 5.1 中国产业损害确定评估现状及产业损害预警情况第66-70页
  5.1.1 中国产业损害确定评估现状第66-69页
  5.1.2 中国产业损害预警情况第69-70页
 5.2 建立我国完善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第70-74页
  5.2.1 我国倾销仍存在的原因第70-71页
  5.2.2 完善我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议第71-74页
6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石仙桃和猴耳环活性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中药野木瓜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和红树林真菌泡盛酒曲霉细胞毒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