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5页 |
第一章 旅游信用研究的理论来源 | 第25-4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第25-30页 |
一、马克思的信用和信用关系理论 | 第25-27页 |
二、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理论 | 第27-28页 |
三、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理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西方传统信用理论 | 第30-35页 |
一、信用媒介论 | 第30-32页 |
二、信用创造论 | 第32-34页 |
三、信用调节论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理论基础 | 第35-41页 |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 | 第36-37页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第37-38页 |
三、博弈论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旅游信用概述 | 第41-62页 |
第一节 旅游信用概念界定 | 第41-48页 |
一、信用的概念界定 | 第41-47页 |
二、旅游信用的概念界定 | 第47页 |
三、旅游信用的特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旅游信用结构 | 第48-51页 |
一、旅游信用的基本要素 | 第48-49页 |
二、旅游信用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 第49页 |
三、旅游信用的类型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旅游信用机制 | 第51-56页 |
一、旅游信用行为和旅游信用关系 | 第51-52页 |
二、旅游信用制度 | 第52-55页 |
三、旅游信用机制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旅游信用体系 | 第56-62页 |
一、社会信用体系 | 第56-59页 |
二、旅游信用体系的内涵及其构成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政府旅游信用研究 | 第62-107页 |
第一节 政府及其本质 | 第62-64页 |
一、政府的基本概念 | 第62-63页 |
二、政府的本质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政府旅游信用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 第64-67页 |
一、政府信用的涵义 | 第64-65页 |
二、政府旅游信用的涵义 | 第65-66页 |
三、政府旅游信用建设的意义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政府旅游信用的行为边界 | 第67-90页 |
一、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68-69页 |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职能界定 | 第69-90页 |
第四节 我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分析 | 第90-97页 |
一、政府旅游政策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 第90-91页 |
二、政府行为的不公平与不公正 | 第91-92页 |
三、政府行为的长官意志取向 | 第92-93页 |
四、政府行为的经济化 | 第93-96页 |
五、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失信 | 第96-97页 |
第五节 政府旅游信用失信的原因分析 | 第97-107页 |
一、转型时期存在制度缺陷 | 第97-99页 |
二、政府职能异化 | 第99-102页 |
三、由“行政区经济”现象造成 | 第102-104页 |
四、政府自利性行为 | 第104-106页 |
五、我国法律约束软化与制度建设滞后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旅游企业信用研究 | 第107-153页 |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及其对企业信用的内在规定 | 第107-110页 |
一、企业及其性质 | 第107-109页 |
二、企业的特征 | 第109页 |
三、企业的契约关系及信用要求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旅游企业信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第110-114页 |
一、旅游企业信用的含义及其特点 | 第110-111页 |
二、旅游企业信用的重要性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旅游企业的信用行为界定 | 第114-122页 |
一、旅游企业的构成 | 第114-117页 |
二、旅游企业的信用行为 | 第117-122页 |
第四节 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 第122-138页 |
一、旅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 | 第122-124页 |
二、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 | 第124-126页 |
三、服务质量信用缺失 | 第126-128页 |
四、旅游购物信用缺失 | 第128-130页 |
五、资本信用缺失 | 第130-131页 |
六、旅游促销信用缺失 | 第131-135页 |
七、旅游价格信用缺失 | 第135-137页 |
八、假冒行为 | 第137-138页 |
第五节 影响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138-153页 |
一、产权制度—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基础 | 第138-140页 |
二、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 | 第140-141页 |
三、市场因素—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外部调节力量 | 第141-142页 |
四、旅游企业的因素 | 第142-143页 |
五、信息因素 | 第143-146页 |
六、文化因素 | 第146-150页 |
七、管理因素 | 第150-151页 |
八、法律因素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旅游个人信用 | 第153-175页 |
第一节 旅游个人信用行为分析 | 第153-164页 |
一、旅游个人信用的重要意义 | 第153-154页 |
二、旅游个人信用行为界定 | 第154-157页 |
三、旅游个人失信行为表现 | 第157-162页 |
四、旅游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旅游信用消费 | 第164-175页 |
一、旅游信用消费概述 | 第164-166页 |
二、我国旅游信用消费的现状 | 第166页 |
三、制约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166-169页 |
四、大力加快发展我国的旅游信用消费 | 第169-172页 |
五、旅游信用消费的办理 | 第172-175页 |
第六章 旅游信用制度建设 | 第175-228页 |
第一节 国外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175-190页 |
一、发达国家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175-183页 |
二、发展中国家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183-185页 |
三、国外信用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5-190页 |
第二节 旅游信用的道德规范建设 | 第190-197页 |
一、道德的涵义 | 第190-193页 |
二、旅游信用的道德规范建设 | 第193-197页 |
第三节 旅游信用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197-205页 |
一、法律与信用的关系 | 第197-199页 |
二、中国旅游信用制度的法律建设 | 第199-205页 |
第四节 旅游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 第205-218页 |
一、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产权制度 | 第205-206页 |
二、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估制度 | 第206-214页 |
三、旅游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 第214-216页 |
四、建立旅游企业信用奖惩制度和公示制度 | 第216页 |
五、旅游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 第216-217页 |
六、发挥旅游行业组织对旅游企业信用管理和监督的自律作用 | 第217-218页 |
第五节 旅游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 第218-224页 |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第218页 |
二、建立旅游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 第218-221页 |
三、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 第221-223页 |
四、加强旅游个人的教育 | 第223-224页 |
第六节 政府旅游信用建设 | 第224-228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旅游行为 | 第224页 |
二、转变政府的旅游信用观念 | 第224-225页 |
三、提高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与行政水平 | 第225页 |
四、完善政府旅游信用评估制度 | 第225页 |
五、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度约束政府旅游行为 | 第225-226页 |
六、通过行业协会的制衡作用来树立政府信用 | 第226-228页 |
结论 | 第228-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6页 |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6-237页 |
声明 | 第237-238页 |
致谢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