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1页 |
1.1 研究内网安全的背景 | 第15-16页 |
1.2 内网安全分析 | 第16-17页 |
1.3 内网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标和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1.5 本文的章节结构概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安全访问控制的技术基础 | 第21-41页 |
2.1 访问控制技术 | 第21-23页 |
2.1.1 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2 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 | 第22-23页 |
2.2 分布式主机访问控制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23-29页 |
2.2.1 传统网络防护——边界防火墙的工作模型及其缺陷 | 第23-25页 |
2.2.2 基于凭证和策略的访问控制信任管理模型 | 第25-29页 |
2.3 TCP/ IP协议的数据包确认机理 | 第29-34页 |
2.3.1 TCP/IP协议简介 | 第29-30页 |
2.3.2 三次握手——TCP连接的建立 | 第30-32页 |
2.3.3 序列号——面向连接传输的数据包确认的关键 | 第32-34页 |
2.4 网络安全的密码技术 | 第34-39页 |
2.4.1 对称加密体制 | 第34-36页 |
2.4.2 非对称加密体制 | 第36-37页 |
2.4.3 数字签名 | 第37-38页 |
2.4.4 公钥基础设施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模型的设计思想及总体框架 | 第41-52页 |
3.1 框架建立的全局背景 | 第41-45页 |
3.1.1 安全内网的相关描述 | 第41-43页 |
3.1.2 系统所在的网络协议构架 | 第43-45页 |
3.2 安全措施的总体部署 | 第45-48页 |
3.2.1 系统的安全要求 | 第45页 |
3.2.2 安全访问控制的构建目标 | 第45-46页 |
3.2.3 数据包在安全协议中的流向 | 第46页 |
3.2.4 安全内网的安全政策 | 第46-48页 |
3.3 模型的框架结构 | 第48-51页 |
3.3.1 分层模型的总体介绍 | 第48-49页 |
3.3.2 各模块概略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系统模型的具体设计 | 第52-86页 |
4.1 数据包截获模块的设计 | 第52-58页 |
4.1.1 NDIS简介 | 第52-53页 |
4.1.2 IMD截获数据包的模型分析 | 第53-55页 |
4.1.3 数据包的结构和组织管理 | 第55-57页 |
4.1.4 截获模块与出、入数据包的接口 | 第57-58页 |
4.2 系统的安全访问流程 | 第58-65页 |
4.2.1 MPSend的处理流程 | 第59-62页 |
4.2.2 PtReceive的处理流程 | 第62-65页 |
4.3 信任管理设计 | 第65-69页 |
4.3.1 域的概念 | 第65-66页 |
4.3.2 断言的设计 | 第66-68页 |
4.3.3 信任管理的操作过程 | 第68-69页 |
4.4 Exchange阶段——协商认证 | 第69-75页 |
4.4.1 协商的消息交换步骤 | 第70-71页 |
4.4.2 改进的Diffie-Hellman会话密钥交换算法 | 第71-73页 |
4.4.3 序列号池的生成 | 第73-75页 |
4.5 Established阶段——安全的数据传输 | 第75-80页 |
4.5.1 两个安全保证要素 | 第75-76页 |
4.5.2 数据包的加密解密 | 第76-77页 |
4.5.3 序列号的附加及确认 | 第77-78页 |
4.5.4 数据包的分片 | 第78-79页 |
4.5.5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第79-80页 |
4.6 核心层与应用层的交互 | 第80-84页 |
4.6.1 需要交互的场合 | 第81-82页 |
4.6.2 技术实现手段——内存共享和事件共享 | 第82-83页 |
4.6.3 流程描述 | 第83-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系统模型的仿真实现 | 第86-90页 |
5.1 仿真实验的建立 | 第86-88页 |
5.2 仿真的过程描述和分析 | 第88-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特点及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6.2 对开销的定性分析 | 第91-92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