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引言 | 第17-19页 |
1.2 三维测量技术及应用 | 第19-26页 |
1.2.1 三维测量技术综述 | 第19-23页 |
1.2.2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的实用性及商业化 | 第23-26页 |
1.3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1.4 课题来源及选题的意义 | 第27-2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7页 |
1.4.2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章 相位测量有效测量区自动识别技术 | 第35-62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相位分析技术 | 第37-45页 |
2.2.1 包裹相位求解技术 | 第37-40页 |
2.2.2 相位解包裹技术 | 第40-45页 |
2.3 基于相位分割的有效测量区自动识别技术 | 第45-50页 |
2.3.1 基于调制度自动分割的物体轮廓有效测量区域自动识别方法 | 第45-47页 |
2.3.2 基于调制度——背景共生矩阵模型的最大熵阈值处理方法自动分割相位 | 第47-50页 |
2.4 实验 | 第50-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第三章 系统标定方法的研究 | 第62-89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投射系统的几何分析 | 第63-67页 |
3.3 系统的构成及标定策略 | 第67-76页 |
3.3.1 系统构成 | 第68-69页 |
3.3.2 深度——相位标定 | 第69-71页 |
3.3.3 横向标定 | 第71页 |
3.3.4 成像畸变修正 | 第71-75页 |
3.3.5 标定流程 | 第75-76页 |
3.4 计算机模拟 | 第76-82页 |
3.5 标定实验 | 第82-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多视角拼接技术中的虚拟圆柱方法 | 第89-109页 |
4.1 引言 | 第89-91页 |
4.2 圆柱坐标系下的多视角拼接技术 | 第91-94页 |
4.2.1 圆柱坐标下的坐标转换方程 | 第91-93页 |
4.2.2 圆柱坐标下多视角拼接迭代方法 | 第93-94页 |
4.3 基于虚拟圆柱的曲面拼接方法 | 第94-99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94-95页 |
4.3.2 虚拟圆柱的建立 | 第95-96页 |
4.3.3 基于虚拟圆柱的坐标转换方程 | 第96-98页 |
4.3.4 匹配点的确定 | 第98-99页 |
4.4 计算机模拟 | 第99-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三维面形测量系统简介及实测重建结果 | 第109-127页 |
5.1 引言 | 第109页 |
5.2 三维面形测量系统构成 | 第109-115页 |
5.2.1 测量系统软件 | 第111-113页 |
5.2.2 测量系统硬件 | 第113-115页 |
5.3 三维实测结果 | 第115-125页 |
5.3.1 帕萨特轿车前车灯反射体的测量结果 | 第115-119页 |
5.3.2 石膏头像的测量结果 | 第119-120页 |
5.3.3 人体模特模型的测量结果 | 第120-122页 |
5.3.4 机箱散热盖的测量结果 | 第122-124页 |
5.3.5 三维测量与CAD系统的集成 | 第124-12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6.1 总结 | 第127-129页 |
6.2 展望 | 第129-131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2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