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式化的邮件内容监控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7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7-19页 |
·论文的组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邮件内容安全相关技术 | 第20-34页 |
·概述 | 第20页 |
·邮件内容相关信息获取技术 | 第20-28页 |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20-22页 |
·包过滤分解技术 | 第22-24页 |
·数据分流原理技术 | 第24-26页 |
·分布式监控的体系结构 | 第26-28页 |
·邮件内容安全过滤技术 | 第28-30页 |
·TCP/IP协议数据的分析还原技术 | 第28-29页 |
·模式匹配技术 | 第29页 |
·内容安全监控策略建设和管理 | 第29-30页 |
·邮件阻断技术 | 第30-33页 |
·旁路式阻断技术 | 第30-31页 |
·TCP协议栈正常中断处理 | 第31页 |
·填充窗口 | 第31-32页 |
·应用层错误码 | 第32页 |
·IP劫持 | 第32-33页 |
·其它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第三章 邮件内容安全监控系统体系结构 | 第34-46页 |
·概述 | 第34-35页 |
·总体结构 | 第35-39页 |
·包捕获及分流层信息处理流程 | 第39-40页 |
·传输控制层 | 第40-43页 |
·需要处理的数据报文及构成 | 第40-41页 |
·响应方式 | 第41-43页 |
·邮件解析层 | 第43页 |
·内容分析层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传输控制协议 | 第46-60页 |
·概述 | 第46页 |
·传输控制协议 | 第46-59页 |
·传输控制子系统的功能 | 第46-49页 |
·协议环境 | 第49-50页 |
·协议描述 | 第50-53页 |
·提取邮件数据的关健点 | 第53-54页 |
·邮件接收处理机操作 | 第54-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协议工程与形式化描述技术 | 第60-77页 |
·协议工程的产生 | 第61-62页 |
·协议工程技术 | 第62-64页 |
·协议模型及形式化描述技术 | 第62-63页 |
·协议验证和性能分析技术 | 第63页 |
·协议实现技术 | 第63-64页 |
·协议测试技术 | 第64页 |
·基本的 FDT模型 | 第64-68页 |
·有限状态机模型 | 第64-65页 |
·Petri网 | 第65-67页 |
·CSP与CCS | 第67-68页 |
·标准的形式化描述语言 | 第68-72页 |
·Estelle | 第68-69页 |
·LOTOS | 第69-70页 |
·SDL | 第70-71页 |
·UML和 MSC | 第71-72页 |
·规范说明和描述语言——SDL | 第72-76页 |
·SDL系统结构 | 第73-74页 |
·通信机制 | 第74-75页 |
·SDL数据类型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邮件传输控制层的形式化开发 | 第77-105页 |
·开发环境 Telelogic Tau概述 | 第77-78页 |
·数据类型 | 第78-88页 |
·数据类型描述 | 第78-82页 |
·数据类型的形式化定义 | 第82-88页 |
·基于 SDL的传输控制子系统的设计 | 第88-99页 |
·协议系统级描述 | 第88-89页 |
·功能块级描述 | 第89-90页 |
·进程级描述 | 第90-96页 |
·过程级描述 | 第96-98页 |
·变量定义 | 第98页 |
·信号定义 | 第98-99页 |
·TCP协议的仿真和验证 | 第99-105页 |
·仿真步骤 | 第99-102页 |
·协议验证技术 | 第102-105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