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简约形态建筑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18-31页 |
·近代中国的建筑特征——现代主义为主的多元表向 | 第18-24页 |
·多元引进 | 第18-19页 |
·简约形态建筑的出现——现代主义的发展 | 第19-20页 |
·现代主义时期的来临 | 第20-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简约形态的多起点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向 | 第24-29页 |
·国内建筑设计的变化 | 第24-28页 |
·对于简约形态建筑的反思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简约形态流行的原因 | 第31-45页 |
·建筑技术对建筑外观的作用力 | 第31-32页 |
·当代艺术运动的影响 | 第32-38页 |
·当代艺术与建筑的衔接 | 第33-35页 |
·当代艺术的特点 | 第35-38页 |
·格式塔心理学——一种完形的心理特征 | 第38-39页 |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 第38页 |
·格式塔心理学对建筑审美简约化的作用 | 第38-39页 |
·传播学对建筑简约形态形成的影响 | 第39-43页 |
·传播学概述 | 第39页 |
·传播学对于简约形态建筑研究的意义 | 第39-41页 |
·受众对建筑风格发展的作用力 | 第41页 |
·大众审美的观点的因素——受众的审美标准 | 第41-43页 |
·工业时代的审美标准 | 第41-43页 |
·图象文化带来的审美改变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简约形态建筑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45-63页 |
·主要的理论来源 | 第45-48页 |
·现代主义建筑——简约形态的思想源泉 | 第45页 |
·建筑技术的进展——现代建筑简约形态的基础 | 第45-46页 |
·现代主义简约形态的宣言——包豪斯 | 第46-48页 |
·极少主义建筑——简约形态的表现语法来源 | 第48-55页 |
·极少主义朔源 | 第48页 |
·极少主义建筑的特征 | 第48-49页 |
·极少主义的表现语法特征 | 第49-50页 |
·三个建筑师——密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 第50-54页 |
·极少主义对于简约形态的作用 | 第54-55页 |
·材料表现的解放和异化——物质表现主义——盖里 | 第55-59页 |
·材料异化对于简约形态的意义 | 第55-57页 |
·材料表现解放的来源——盖里的物质主义 | 第57-59页 |
·简约形态的确立——一种“少”的倾向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简约形态的主要造型特征 | 第63-78页 |
·简约形态建筑的造型手法综述 | 第63-65页 |
·表皮——功能和形式的分离 | 第65-68页 |
·现代主义与当前简约形态对于造型的认识差异——表皮的意义 | 第65-66页 |
·什么是表皮 | 第66页 |
·表皮独立——建筑表皮在结构和围护的分离中觉醒 | 第66-67页 |
·范例 | 第67-68页 |
·简约形态对于材料的异化利用 | 第68-76页 |
·百叶 | 第68-69页 |
·文字 | 第69-72页 |
·玻璃、光线 | 第72-73页 |
·乡土材料——稻草、葛藤 | 第73-75页 |
·材料重构和异化的意义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中国的简约形态建筑实例分析 | 第78-99页 |
·国外建筑师带入的简约形态建筑 | 第78-89页 |
·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 | 第79-81页 |
·库哈斯与CCTV大楼 | 第81-84页 |
·“水”与“鸟”给北京带来新概念 | 第84-87页 |
·传媒时代的简洁——五棵松体育中心 | 第87-89页 |
·国内的简约形态 | 第89-96页 |
·简约形态的流行 | 第89-91页 |
·借用简约形态与回归地方文化 | 第91-96页 |
·小结 | 第96-99页 |
第7章 对于简约形态建筑的思考 | 第99-109页 |
·简约形态建筑带来的转变 | 第99-104页 |
·美学意义的重建 | 第99-101页 |
·功能与形式关系的改变 | 第99-100页 |
·拒绝解释 | 第100-101页 |
·多元化 | 第101-103页 |
·手段成为目的 | 第103-104页 |
·对于学习简约形态建筑的思考 | 第104-108页 |
·反对过分的形式主义倾向 | 第104-106页 |
·拒绝形象成为类象 | 第106-107页 |
·向东方学习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