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页 |
| 1.菌株 | 第11页 |
| 2.培养基和试剂 | 第11-13页 |
| 3.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14页 |
| 4.菌株AP19-1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 4.1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14页 |
| 4.2 孢子的紫外诱变 | 第14页 |
| 4.3 菌种的发酵 | 第14页 |
| 4.4 抗生素效价测定 | 第14-15页 |
| 4.5 诱变菌株的筛选 | 第15页 |
| 5.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15-16页 |
| 5.1 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5页 |
| 5.2 RAPD引物的筛选检测 | 第15页 |
| 5.3 RAPD条件的优化 | 第15-16页 |
| 6.野生型、高产菌株的比较分析 | 第16页 |
| 7.特异性片断的割胶回收 | 第16-17页 |
| 8.T-A克隆 | 第17页 |
| 9.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17-18页 |
| 9.1 感受态的制备 | 第17-18页 |
| 9.2 转化 | 第18页 |
| 10.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18-20页 |
| 10.1 菌落PCR检测 | 第19页 |
| 10.2 双酶切检测 | 第19-20页 |
| 11.测序 | 第20-21页 |
| 结果 | 第21-35页 |
| 1.链霉菌AP19-1 RAPD条件的优化 | 第21-29页 |
| 1.1 不同的模板DNA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1-22页 |
| 1.2 不同的Mg~(2+)浓度对RAPD条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1.3 不同的dNTP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3-24页 |
| 1.4 不同的引物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4-25页 |
| 1.5 不同的Taq酶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5-26页 |
| 1.6 不同的退火温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6-27页 |
| 1.7 不同的ramp时间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7-28页 |
| 1.8 不同的循环数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野生型及诱变后的高产菌株的RAPD条带的比较分析及差异性条带的回收了T—A克隆 | 第29-30页 |
| 2.1 野生型对照、高产菌株的RAPD比较验证基因组的改变 | 第29页 |
| 2.2 菌落PCR及双酶切验证T-A克隆的结果 | 第29-30页 |
| 3.RAPD差异性条带的测序及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30-31页 |
| 3.1 序列1 | 第30-31页 |
| 3.2 序列2 | 第31页 |
| 4.其它序列比对分析辅助种的确定 | 第31-35页 |
| 4.1 序列3 | 第31-33页 |
| 4.2 其它经比对暂时无同源序列的序列 | 第33-35页 |
| 讨论 | 第35-40页 |
| 1.RAPD的优化 | 第35-37页 |
| 1.1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5-36页 |
| 1.2 RAPD-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 第36-37页 |
| 2.RAPD法来检测高产菌株的突变 | 第37-38页 |
| 3.特异性序列比对结果初步分析 | 第38-39页 |
| 4.其它序列比对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39-40页 |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 综述 | 第41-52页 |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52-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