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 第10-25页 |
第一节 预期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 | 第11-18页 |
一、 预期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 | 第11-15页 |
(一) 预期拒绝履行规则的创立和争论 | 第11-14页 |
(二) 预期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二、 预期拒绝履行的法律救济 | 第15-18页 |
(一) 当事人选择接受预期拒绝履行时的权利义务 | 第15-16页 |
(二) 当事人不承认预期拒绝履行时的权利和义务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期待贬损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 | 第18-20页 |
一、 期待贬损的构成要件 | 第18-19页 |
(一) 期待贬损的构成要件 | 第18页 |
(二) 关于期待贬损的争论 | 第18-19页 |
二、 期待贬损的法律救济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正当化理由及其评价 | 第20-25页 |
一、 英美法系的相关理论及评价 | 第21-22页 |
(一) 要约承诺理论 | 第21页 |
(二) 不可能履行理论 | 第21页 |
(三) 隐含条件理论 | 第21页 |
(四) 实际违约理论(The present breach theory) | 第21-22页 |
(五) 保护履行期待理论(Protection of the expectation of performance) | 第22页 |
(六) 必然违约理论(The inevitable breach basis) | 第22页 |
二、 我国学者的有关论述及评价 | 第22-23页 |
三、 期待权对预期违约的解释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大陆法系对预期违约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对预期拒绝履行问题的传统解决办法 | 第25-28页 |
一、 大陆法系中德国民法对期前履行拒绝的规制 | 第25-27页 |
二、 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对期前履行拒绝的规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不安抗辩权与期待贬损的差异--抗辩与违约之间 | 第28-31页 |
一、 制度构成上的差异 | 第28-29页 |
二、 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三、 民法理论依据上的差异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大陆法系对预期违约规则的吸收 | 第31-39页 |
一、 新荷兰民法典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吸收情况 | 第31-35页 |
(一) 荷兰民法典修订的概况 | 第32-33页 |
(二) 新民法典对期前拒绝履行问题的处理 | 第33-35页 |
二、 德国新债务法对预期违约所涉问题的处理 | 第35-39页 |
(一) 德国债务法修订的概况及特色 | 第35-37页 |
(二) 新债务法对预期拒绝履行规则的规定 | 第37-38页 |
(三) 新债务法对不安抗辩权的发展 | 第38-39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合同法上的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发展 | 第39-42页 |
一、 《合同法》对传统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扩张 | 第40-41页 |
二、 《合同法》对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简化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的重合与冲突 | 第42-44页 |
一、 法律逻辑上的冲突 | 第42页 |
二、 法定事由上的重合 | 第42-43页 |
三、 判断标准上的冲突 | 第43页 |
四、 救济途径上的冲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多元继受下的法律移植与制度整合 | 第44-49页 |
一、 借助法律解释来增强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性 | 第45-46页 |
二、 多元继受下的法律移植与制度整合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