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 第15-18页 |
| ·视频编码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第18-24页 |
| ·课题主要工作简介 | 第24-25页 |
| ·主要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码率控制技术及其算法 | 第27-44页 |
| ·码率控制技术简介 | 第27-28页 |
| ·码率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第28-30页 |
| ·率失真理论与码率控制技术 | 第30-33页 |
| ·率失真理论简介 | 第30-31页 |
| ·常用率失真模型 | 第31-33页 |
| ·H.264/AVC典型提案中的码率控制算法[37][41] | 第33-41页 |
| ·分层的码率控制技术 | 第33页 |
| ·基本概念与原理 | 第33-34页 |
| ·GOP层码率控制 | 第34-35页 |
| ·帧层码率控制 | 第35-39页 |
| ·基本单元层码率控制 | 第39-41页 |
| ·码率控制算法的性能评价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自适应变长GOP层码率控制算法 | 第44-59页 |
| ·引言 | 第44-46页 |
| ·场景切换的检测及其处理方法 | 第46-49页 |
| ·场景切换的检测方法 | 第46-49页 |
| ·场景切换的处理方法 | 第49页 |
| ·基于场景切换的自适应变长 GOP 层码率控制算法 | 第49-54页 |
| ·自适应变长 GOP 重组 | 第49-52页 |
| ·切换帧量化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52页 |
| ·算法流程与步骤 | 第52-54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码率控制中初始量化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59-75页 |
| ·引言 | 第59-61页 |
| ·图像复杂度衡量方法 | 第61-63页 |
| ·基于时空特性的初始量化参数计算方法 | 第63-69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码率控制中 I 帧量化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75-89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自适应 I 帧量化参数计算 | 第76-82页 |
| ·基于 I 帧缓冲区占用率的量化参数计算方法 | 第77-80页 |
| ·基于当前缓冲区占用率的量化参数计算方法 | 第80-8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时空自适应的宏块层码率控制算法 | 第89-107页 |
| ·引言 | 第89-93页 |
| ·宏块层MAD预测模型 | 第90-91页 |
| ·二次R-Q模型及参考数据选择 | 第91-93页 |
| ·头比特预测 | 第93页 |
| ·时空自适应宏块层码率控制算法 | 第93-100页 |
| ·时空自适应的MAD预测模型 | 第93-99页 |
| ·时空方向性的二维参考宏块选择机制 | 第99-100页 |
| ·时空自适应的头比特预测模型 | 第10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 ·工作总结 | 第107-108页 |
| ·工作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1-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