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 第一章 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 第13-38页 |
| 1 中国小麦品种概况 | 第13-19页 |
|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 | 第13-14页 |
| ·我国小麦生态区划 | 第14-16页 |
| ·我国小麦品种演变概况 | 第16-17页 |
| ·我国西北春麦区自然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 第17-19页 |
| 2 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30页 |
| ·小麦遗传多样性 | 第20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数据来源及标记技术 | 第20-26页 |
| ·形态标记 | 第21页 |
| ·细胞标记 | 第21-22页 |
| ·生化标记 | 第22页 |
| ·分子标记 | 第22-26页 |
| ·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 3 作物核心种质研究 | 第30-35页 |
| ·核心种质概念及特征 | 第32页 |
| ·核心种质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 第32-33页 |
| ·构建核心种质的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中国小麦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 第34-35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8页 |
| 第二章 SSR银染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的比较分析 | 第38-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5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39-45页 |
| ·银染法 | 第39-42页 |
| ·DNA提取 | 第39-41页 |
| ·PCR扩增 | 第41页 |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1-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荧光标记法 | 第42-45页 |
| ·多重PCR扩增 | 第42-43页 |
| ·扩增产物的纯化 | 第43页 |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SSR银染法与荧光法检测效果的比较 | 第45-47页 |
| ·银染法和荧光法检测成本及效率比较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49页 |
| ·建立良好的多重PCR体系问题 | 第48页 |
| ·获得精确实验数据的问题 | 第48页 |
| ·微卫星荧光标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五十年来我国小麦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趋势分析 | 第50-7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8页 |
| ·71对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51页 |
| ·A、B、D基因组的多样性分析 | 第51-54页 |
| ·7个部分同源群多样性分析 | 第54-56页 |
| ·遗传多样性在21条染色体中的分布 | 第56-59页 |
| ·中国10大麦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9-61页 |
| ·五十年来中国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趋势分析 | 第61-68页 |
| 3 讨论 | 第68-71页 |
| ·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8页 |
| ·几个特殊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分析 | 第68-70页 |
| ·现代育种对小麦三个基因组多样性的影响 | 第70页 |
| ·不同生态区遗传多样性分布 | 第70页 |
| ·中国小麦遗传多样性演变趋势分析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西北春麦区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 | 第73-8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 ·材料 | 第73页 |
| ·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73-7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 ·71对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76-78页 |
| ·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78-80页 |
| ·340份材料的聚类分析 | 第80-82页 |
| ·取样比例与等位变异保留百分率 | 第82-83页 |
| 3 讨论 | 第83-85页 |
| ·小麦D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 | 第83-84页 |
| ·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及代表性的探讨 | 第84-85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附表与附图 | 第86-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