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和认定
内容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 未遂犯概述 | 第8-17页 |
(一) 未遂犯的初始:历史探源 | 第8-12页 |
1 未遂犯理论的提出 | 第9-10页 |
2 未遂犯理论的波折 | 第10-11页 |
3 未遂犯理论的模糊 | 第11-12页 |
(二) 未遂犯的概念:现实聚讼 | 第12-17页 |
1 未遂犯的定义 | 第12-15页 |
2 未遂犯的条件 | 第15-17页 |
二、 未遂犯的理论基础与处罚依据 | 第17-28页 |
(一) 未遂犯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二) 未遂犯的处罚依据 | 第24-28页 |
三、 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 第28-44页 |
(一) 限定未遂犯处罚范围的依据 | 第28-32页 |
1 经济学依据:刑法谦抑性价值的排斥 | 第28-30页 |
2 法哲学依据:犯罪本质与刑罚功能的排斥 | 第30-32页 |
(二) 限定未遂犯处罚范围的探讨 | 第32-44页 |
1 借鉴德国等国家的“综合主义” | 第36-39页 |
2 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列举主义” | 第39-44页 |
四、 未遂犯与既遂犯的认定 | 第44-55页 |
(一) 理论层面:构成要件说之合理性 | 第44-50页 |
1 争议及焦点:既遂之性质 | 第44-46页 |
2 焦点之解决:既遂之主观性 | 第46-50页 |
(二) 实践层面:构成要件要素之认定 | 第50-55页 |
1 结合立法目的之分析 | 第50-52页 |
2 构成要件要素之认定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