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一 前言 | 第8-18页 |
| 1 研究历史 | 第9-10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药物学研究 | 第10-12页 |
| ·皂甙类 | 第10-11页 |
| ·黄酮类 | 第11页 |
| ·鞣质 | 第11页 |
| ·茶多酚 | 第11-12页 |
| ·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 ·杀菌抗菌 | 第12页 |
| ·抗突变 | 第12-13页 |
| ·抗癌 | 第13页 |
| ·抗溃疡 | 第13页 |
| ·降血脂 | 第13-14页 |
| ·其它功能 | 第14页 |
| 3 开发利用进展 | 第14-16页 |
| ·山茶的人工栽培 | 第14-15页 |
| ·扦插 | 第15页 |
| ·嫁接 | 第15页 |
| ·压条 | 第15页 |
| ·组织培养 | 第15-16页 |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6-18页 |
| 二 山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 | 第18-2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 ·培养基 | 第18页 |
| ·山茶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8页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山茶愈伤组织的增殖效应 | 第18页 |
| ·不同碳源对山茶愈伤组织的增殖效应 | 第18-1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山茶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 | 第19-23页 |
| ·单因子的诱导效应 | 第19-21页 |
| ·组合因子的诱导效应 | 第21-23页 |
| ·愈伤组织增殖效应 | 第23-26页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山茶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 第23-24页 |
| ·不同碳源对山茶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 第24-26页 |
| ·褐化现象的处理 | 第26-27页 |
| 三 山茶愈伤组织生长周期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27-3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 ·山茶愈伤组织生长周期的测定 | 第27页 |
|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第27页 |
|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生长曲线 | 第28-29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30-3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1-33页 |
| 四、 山茶愈伤组织生长周期中总黄酮和总皂甙以及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33-3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山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33页 |
| ·山茶总皂甙的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茶多酚的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山茶总黄酮的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 ·山茶总皂甙的含量变化 | 第35-36页 |
| ·茶多酚的含量变化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