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湖南滨水村镇概述 | 第16-24页 |
·湖南滨水村镇 | 第16-17页 |
·湖南滨水村镇空间与形态 | 第17-19页 |
·村镇空间 | 第17页 |
·形态的含义 | 第17-18页 |
·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湖南滨水村镇实例 | 第19-24页 |
第3章 湖南滨水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24-37页 |
·自然因素对滨水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24-27页 |
·地理环境 | 第24-25页 |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地质与建筑材料 | 第26-27页 |
·社会人文因素对滨水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27-37页 |
·礼制影响 | 第28-29页 |
·“天人合一”思想 | 第29-30页 |
·血缘关系 | 第30页 |
·风水观念 | 第30-31页 |
·居住形态与生活方式 | 第31-33页 |
·民俗与地方文化 | 第33-34页 |
·建筑形式的变化 | 第34页 |
·交通方式 | 第34-36页 |
·旅游观光 | 第36-37页 |
第4章 滨水村镇空间形态 | 第37-57页 |
·滨水村镇空间的组织因素——空间元 | 第37-38页 |
·滨水村镇空间的形态及其分类 | 第38-54页 |
·逐级构成形态 | 第38-44页 |
·逐级构成形态的定义 | 第38页 |
·滨水村镇空间元的多级构成 | 第38-41页 |
·逐级构成形态的类型 | 第41-42页 |
·逐级构成形态空间的转化 | 第42-44页 |
·并置组合形态 | 第44-48页 |
·并置组合形态的定义及特性 | 第44-45页 |
·并置组合形态空间的剖面形式 | 第45-47页 |
·并置组合形态空间的构成模式 | 第47-48页 |
·联结架构形态 | 第48-54页 |
·联结架构形态的定义及特性 | 第48-49页 |
·水埠 | 第49-50页 |
·桥 | 第50-51页 |
·街巷结点 | 第51-53页 |
·广场 | 第53-54页 |
·整体空间的群形态 | 第54-57页 |
·逐级构成形态、并置组合形态和联结架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交通空间的架构作用 | 第55-56页 |
·村镇空间形态——“复合群”形态 | 第56-57页 |
第5章 滨水村镇空间形态意象特性 | 第57-71页 |
·类同性 | 第57-59页 |
·类同性分析 | 第57-59页 |
·模糊类同性 | 第59页 |
·模糊性 | 第59-64页 |
·多义性 | 第64-65页 |
·可识别性 | 第65-66页 |
·美学性 | 第66-71页 |
·空间形态的美学 | 第67-70页 |
·空间形态美学的人文成因 | 第70-71页 |
第6章 滨水村镇的价值评判与保护 | 第71-82页 |
·建立滨水村镇的价值评判体系 | 第71-74页 |
·评价范围 | 第71页 |
·历史研究 | 第71-72页 |
·基础评价 | 第72页 |
·居民意向 | 第72-73页 |
·确立整体的评估目标 | 第73-74页 |
·滨水村镇的保护 | 第74-82页 |
·湖南滨水村镇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74-76页 |
·思想意识方面 | 第74-75页 |
·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 | 第75页 |
·居住环境与基础设施方面 | 第75-76页 |
·湖南滨水村镇保护的目的 | 第76页 |
·湖南滨水村镇保护的原则 | 第76-7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77-78页 |
·共生性原则 | 第78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78-79页 |
·展示性原则 | 第79页 |
·滨水村镇空间形态的保护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