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2页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21页 |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 第12-13页 |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 | 第13-14页 |
·国内外环境意识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环境意识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环境意识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环境意识内涵与公众环境意识调查 | 第21-28页 |
·环境意识的内涵 | 第21-24页 |
·环境意识的定义 | 第22-23页 |
·环境意识的内涵 | 第23页 |
·环境意识的分类 | 第23-24页 |
·环境意识研究的理论模式与研究假定 | 第24-25页 |
·后物质主义模式 | 第24页 |
·自然观模式 | 第24-25页 |
·污染驱动模式 | 第25页 |
·受教育程度影响模式 | 第25页 |
·环境意识调查问卷设计与定量化原则 | 第25-26页 |
·环境意识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环境意识调查定量化原则 | 第26页 |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实施 | 第26-28页 |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26-27页 |
·抽样方式 | 第27-28页 |
3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处理与样本结构分析 | 第28-35页 |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问卷的预处理 | 第28页 |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录入与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公众环境意识得分分布 | 第29-30页 |
·问卷的检验 | 第30-31页 |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样本结构 | 第31-33页 |
·调查地点分布 | 第31页 |
·样本的自然状况 | 第31-33页 |
·误差分析 | 第33-35页 |
·方法本身的问题 | 第33页 |
·调查问卷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33页 |
·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 第35-64页 |
·各调查区域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情况 | 第35-36页 |
·公众环境意识各组成部分的现状和相关性分析 | 第36-44页 |
·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 | 第37-39页 |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志水平 | 第39-40页 |
·公众的预期环境保护行为水平 | 第40-43页 |
·公众环境意识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影响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分析 | 第44-58页 |
·区域差异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44-45页 |
·“自然观”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45-48页 |
·对污染程度的认识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48-51页 |
·受教育程度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51-53页 |
·性别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53-54页 |
·年龄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54-56页 |
·职业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 第56-58页 |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突出特征分析 | 第58-62页 |
·环境意识的“知-意-行”相关性特征分析 | 第58页 |
·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依赖和维权意识极其淡薄的特征分析 | 第58-62页 |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分析小结 | 第62-64页 |
5 培育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对策 | 第64-81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供物质基础 | 第64-65页 |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以提供文化基础 | 第65-66页 |
·加强环境宣传以普及环境知识 | 第66-67页 |
·促进并达成环境宣传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 第66页 |
·深入宣传和分析目前的环境状况 | 第66-67页 |
·环境宣传宣言之有物 | 第67页 |
·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 第67页 |
·开展分层次环境教育以培育环境保护意志 | 第67-73页 |
·公众环境教育层次的划分及其环境意识的特征分析 | 第68-69页 |
·分层次开展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69-73页 |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以保证环保行为的养成 | 第73-77页 |
·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 | 第74-75页 |
·完善“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 | 第75-76页 |
·增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力度 | 第76-77页 |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以营造社会氛围 | 第77-81页 |
·加强西部地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 第77-78页 |
·建设符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环境文化模式 | 第78-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 第87-101页 |
附录1、 问卷原文(以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为例) | 第87-90页 |
附录2、 评分标准 | 第90-91页 |
附录3、 公众对问卷中各选项的选择率 | 第91-94页 |
附录4、 计分程序原文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