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论文

中国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培育对策研究

0 前言第1-12页
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2-21页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第12-13页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第13-14页
   ·国内外环境意识研究现状第14-19页
     ·国外环境意识研究现状第14页
     ·国内环境意识研究现状第14-19页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9-21页
2 环境意识内涵与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第21-28页
   ·环境意识的内涵第21-24页
     ·环境意识的定义第22-23页
     ·环境意识的内涵第23页
     ·环境意识的分类第23-24页
   ·环境意识研究的理论模式与研究假定第24-25页
     ·后物质主义模式第24页
     ·自然观模式第24-25页
     ·污染驱动模式第25页
     ·受教育程度影响模式第25页
   ·环境意识调查问卷设计与定量化原则第25-26页
     ·环境意识调查问卷设计第25-26页
     ·环境意识调查定量化原则第26页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实施第26-28页
     ·调查地点的选择第26-27页
     ·抽样方式第27-28页
3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处理与样本结构分析第28-35页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处理第28-31页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问卷的预处理第28页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录入与数据处理第28-29页
     ·公众环境意识得分分布第29-30页
     ·问卷的检验第30-31页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样本结构第31-33页
     ·调查地点分布第31页
     ·样本的自然状况第31-33页
   ·误差分析第33-35页
     ·方法本身的问题第33页
     ·调查问卷设计方面的问题第33页
     ·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4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分析第35-64页
   ·各调查区域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情况第35-36页
   ·公众环境意识各组成部分的现状和相关性分析第36-44页
     ·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第37-39页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志水平第39-40页
     ·公众的预期环境保护行为水平第40-43页
     ·公众环境意识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第43-44页
   ·影响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分析第44-58页
     ·区域差异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44-45页
     ·“自然观”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45-48页
     ·对污染程度的认识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48-51页
     ·受教育程度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51-53页
     ·性别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53-54页
     ·年龄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54-56页
     ·职业与环境意识的关系第56-58页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突出特征分析第58-62页
     ·环境意识的“知-意-行”相关性特征分析第58页
     ·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依赖和维权意识极其淡薄的特征分析第58-62页
   ·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分析小结第62-64页
5 培育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对策第64-81页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供物质基础第64-65页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以提供文化基础第65-66页
   ·加强环境宣传以普及环境知识第66-67页
     ·促进并达成环境宣传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第66页
     ·深入宣传和分析目前的环境状况第66-67页
     ·环境宣传宣言之有物第67页
     ·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第67页
   ·开展分层次环境教育以培育环境保护意志第67-73页
     ·公众环境教育层次的划分及其环境意识的特征分析第68-69页
     ·分层次开展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第69-73页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以保证环保行为的养成第73-77页
     ·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第74-75页
     ·完善“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第75-76页
     ·增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力度第76-77页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以营造社会氛围第77-81页
     ·加强西部地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第77-78页
     ·建设符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环境文化模式第78-8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81-82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附录第87-101页
 附录1、 问卷原文(以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为例)第87-90页
 附录2、 评分标准第90-91页
 附录3、 公众对问卷中各选项的选择率第91-94页
 附录4、 计分程序原文第94-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耐盐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下一篇:基于表面的角膜三维重建及其在临床眼科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