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钢质零件表面渗金属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6页 |
·渗金属方法 | 第18-19页 |
·渗层形成理论 | 第19-20页 |
·渗层形成过程 | 第19页 |
·渗层形成条件 | 第19-20页 |
·模具钢表面渗金属强化 | 第20-23页 |
·粉末渗金属 | 第20-21页 |
·盐浴渗金属 | 第21-23页 |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 | 第23-26页 |
·渗金属原理 | 第23-24页 |
·工艺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机理研究 | 第25-26页 |
·应用研究 | 第26页 |
·渗铬技术及应用现状 | 第26-36页 |
·渗铬技术的发展 | 第27-29页 |
·常用渗铬方法及其机理 | 第29-33页 |
·渗铬层的组织结构 | 第33-34页 |
·渗铬的工业应用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6-4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6-40页 |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的问题 | 第36-37页 |
·塑料模具的工作特点与要求 | 第37-38页 |
·玻璃模具的工作特点与要求 | 第38页 |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发展要求 | 第38-39页 |
·双辉放电条件下的测温问题 | 第39-40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双辉等离子体中工件温度的准确测量 | 第42-54页 |
·工件表面温度的测温方法 | 第42-45页 |
·电阻温度计 | 第42-43页 |
·热电偶 | 第43页 |
·辐射式测温仪表 | 第43页 |
·石英温度传感器测温仪 | 第43-44页 |
·光电高温计 | 第44页 |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工件的表面温度测量 | 第44-45页 |
·热电偶接触测温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光电高温计测温 | 第46-49页 |
·光电高温计在管式炉中的测温 | 第46-47页 |
·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炉中的测温 | 第47-49页 |
·气压对光电高温计测量温度测量精确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工件温度为900℃时 | 第49-51页 |
·工件温度为950℃时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双辉等离子渗铬工艺研究 | 第54-69页 |
·实验设备与渗具 | 第54-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实验方案与规程 | 第56-58页 |
·工艺参数的选定 | 第56-57页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57页 |
·实验规程的制订 | 第57-58页 |
·渗铬合金层质量表征参量 | 第58-63页 |
·合金化渗层的质量表征参量 | 第58-59页 |
·碳钢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铬合金层质量表征参量 | 第59-60页 |
·碳钢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铬合金层质量的典型形式与分析 | 第60-6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氩气压的影响 | 第64-65页 |
·源极电压的影响 | 第65-66页 |
·渗入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渗铬合金层成分与组织分析 | 第69-78页 |
·渗铬合金层的形貌 | 第69-70页 |
·渗铬合金层的铬浓度分布 | 第70-72页 |
·渗铬合金层的显微组织 | 第72-76页 |
·铁-铬-碳三元合金相图 | 第72-74页 |
·渗铬合金层显微组织 | 第74-76页 |
·渗铬合金层物相分析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渗铬合金层性能研究 | 第78-89页 |
·渗铬合金层的显微硬度 | 第78-82页 |
·渗铬合金层的显微硬度 | 第78-80页 |
·热处理后的表层硬度 | 第80-82页 |
·沉积层的划痕临界载荷 | 第82-84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4页 |
·抗磨损性能 | 第84-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抗氧化性能 | 第86-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渗铬合金化物理过程的微观分析 | 第89-102页 |
·碳钢表面渗铬过程 | 第89-91页 |
·活性铬原子的产生 | 第89-90页 |
·活性铬原子的输运 | 第90页 |
·活性铬原子在工件表面的附着 | 第90-91页 |
·活性铬原子向工件纵深的扩散 | 第91页 |
·渗铬速度快的原因 | 第91-92页 |
·渗铬合金层的结构类型与形成条件 | 第92-96页 |
·只形成扩散层 | 第93-94页 |
·只形成沉积层 | 第94-95页 |
·渗铬合金层形式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95-96页 |
·强烈阴极溅射引起的脱碳 | 第96-101页 |
·脱碳 | 第96-98页 |
·离子强烈轰击试样表面的后果 | 第98-100页 |
·碳钢中碳离位能量阀值的初步计算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渗铬过程中的碳迁移 | 第102-113页 |
·碳迁移现象 | 第102-103页 |
·碳迁移过程的分析 | 第103-107页 |
·T8钢渗铬过程中的碳迁移 | 第103-104页 |
·T10钢渗铬过程中的碳迁移 | 第104-105页 |
·45钢渗铬过程中的碳迁移 | 第105-107页 |
·碳迁移的热力学分析 | 第107-110页 |
·Fe-C奥氏体中碳的活度 | 第107-109页 |
·Fe-Cr-C奥氏体中碳的活度 | 第109页 |
·Fe-Cr-C奥氏体中碳的化学位 | 第109-110页 |
·渗铬合金层中的碳浓度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 第124-126页 |
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