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28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9页 |
1.1 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 第19-22页 |
1.1.1 野生动物对家畜的捕食 | 第19-20页 |
1.1.2 对农作物的危害 | 第20-21页 |
1.1.3 对人本身的危害 | 第21-22页 |
1.1.4 其它方面 | 第22页 |
1.2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 第22-26页 |
1.2.1 概述 | 第22-23页 |
1.2.2 狩猎的目的 | 第23-26页 |
1.2.2.1 食物 | 第23-24页 |
1.2.2.2 商业目的 | 第24-26页 |
1.2.2.3 保护家畜或农作物 | 第26页 |
1.3 可持续性狩猎 | 第26-27页 |
1.4 孟加拉虎的情况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墨脱概况 | 第28-50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8-42页 |
2.1.1 墨脱县位置及地形 | 第28页 |
2.1.2 墨脱县地质 | 第28-29页 |
2.1.3 气候 | 第29-31页 |
2.1.3.1 温度 | 第29-30页 |
2.1.3.2 降水 | 第30-31页 |
2.1.3.3 气候带的划分 | 第31页 |
2.1.4 植被 | 第31-34页 |
2.1.4.1 概述 | 第31-32页 |
2.1.4.2 植被特点 | 第32-34页 |
2.1.4.3 植物区系特点 | 第34页 |
2.1.5 动物 | 第34-42页 |
2.1.5.1 动物区系划分 | 第34页 |
2.1.5.2 哺乳动物 | 第34-42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50页 |
2.2.1 人口统计特征 | 第42页 |
2.2.2 经济状况 | 第42-45页 |
2.2.3 农业生产方式 | 第45-49页 |
2.2.4 家畜饲养状况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西藏墨脱县的狩猎状况 | 第50-88页 |
3.1 猎人情况 | 第50-52页 |
3.1.1 当地猎人情况 | 第50页 |
3.1.2 外来猎人情况 | 第50-52页 |
3.2 狩猎方式 | 第52-60页 |
3.2.1 狩猎频次 | 第52页 |
3.2.2 狩猎季节 | 第52-54页 |
3.2.2.1 概述 | 第52页 |
3.2.2.2 每次狩猎的时间投入 | 第52-53页 |
3.2.2.3 针对不同动物的狩猎季节 | 第53-54页 |
3.2.3 每次狩猎的猎人人数 | 第54-55页 |
3. 2. 4 狩猎地点 | 第55-56页 |
3.2.5 猎狗的作用 | 第56页 |
3.2.6 狩猎工具 | 第56-59页 |
3.2.6.1 狩猎工具 | 第56-58页 |
3.2.6.2 狩猎工具的效率(以麝和羚牛的狩猎为例) | 第58-59页 |
3.2.7 狩猎动物及狩猎量 | 第59-60页 |
3.3 狩猎目的 | 第60-62页 |
3.3.1 生存性狩猎(subsistent hunting) | 第60-61页 |
3.3.1.1 蛋白质来源 | 第60-61页 |
3.3.1.2 生活用品 | 第61页 |
3.3.2 商业性狩猎(commercial hunting) | 第61-62页 |
3.3.2.1 野生动物肉类交易 | 第61-62页 |
3.3.2.2 野生动物器官交易 | 第62页 |
3.4 讨论 | 第62-72页 |
3.4.1 墨脱县狩猎现状 | 第62-63页 |
3.4.2 基于逻辑斯谛方程对狩猎与收获量的估汁 | 第63-65页 |
3.4.3 狩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 第65页 |
3.4.4 影响狩猎的因素 | 第65-71页 |
3.4.4.1 物理因素 | 第65-67页 |
3.4.4.2 社会因素 | 第67-70页 |
3.4.4.3 经济因素 | 第70-71页 |
3.4.5 墨脱县狩猎的社会经济因素 | 第71-72页 |
3.5 保护建议 | 第72-73页 |
3.5.1 政府行为 | 第72-73页 |
3.5.2 鼓励猪和鸡的家庭养殖 | 第73页 |
3.5.3 建立监测和研究机制 | 第73页 |
3.6 小结 | 第73-88页 |
第四章 野生动物对家畜的危害 | 第88-107页 |
4.1 概述 | 第88页 |
4.2 孟加拉虎对家畜的捕食 | 第88-96页 |
4.2.1 虎对骡马的捕食 | 第89-92页 |
4.2.2 虎对牛的捕食 | 第92-94页 |
4.2.3 虎捕杀家畜的地点及方式(以格当乡为例) | 第94-95页 |
4.2.3.1 虎捕食家畜地点 | 第94-95页 |
4.2.3.2 虎捕杀和取食家畜的方式 | 第95页 |
4.2.4 发现虎的痕迹的情况 | 第95-96页 |
4.2.5 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 第96页 |
4.3 其它野生动物对家畜的捕食 | 第96-97页 |
4.3.1 豺狗对家畜的捕食 | 第96-97页 |
4.3.2 黑熊对家畜的捕食 | 第97页 |
4.4 讨论 | 第97-103页 |
4.4.1 影响虎捕杀家畜的因素(以格当乡为例) | 第97-100页 |
4.4.1.1 当地居民的家畜饲养状况 | 第98页 |
4.4.1.2 当地居民放牧形式 | 第98-100页 |
4.4.1.3 狩猎导致其它野生动物减少 | 第100页 |
4.4.2 野生动物捕食家畜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格当乡为例) | 第100-101页 |
4.4.3 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捕食家畜的态度 | 第101页 |
4.4.4 防护措施 | 第101页 |
4.4.5 格当乡虎的数量及分布 | 第101-102页 |
4.4.6 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 第102页 |
4.4.7 保护措施 | 第102-103页 |
4.5 小结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 | 第107-115页 |
5.1 农田的位置 | 第107页 |
5.2 农作物受危害程度及特点 | 第107-108页 |
5.3 危害农作物的动物及其危害季节 | 第108-110页 |
5.4 当地居民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 第110-111页 |
5.5 当地居民对危害农作物的野生动物的态度 | 第111页 |
5.6 讨论 | 第111-112页 |
5.6.1 农作物危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 第111页 |
5.6.2 影响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的因素 | 第111页 |
5.6.3 防护措施 | 第111-112页 |
5.6.3.1 针对哺乳动物的措施 | 第111-112页 |
5.6.3.2 针对鸟类的措施 | 第112页 |
5.6.4 数据的可靠性 | 第112页 |
5.7 小结 | 第112-113页 |
5.8 保护建议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墨脱县的保护及发展建议 | 第115-124页 |
6.1 基于社区的保护(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BC) | 第115-118页 |
6.1.1 概述 | 第115-116页 |
6.1.2 CBC在墨脱县的应用初探 | 第116-118页 |
6.2 保护区建设 | 第118-120页 |
6.2.1 政府政策 | 第118-119页 |
6.2.2 管理计划 | 第119-120页 |
6.3 生态旅游 | 第120-122页 |
6.3.1 旅游地所需的条件 | 第120-121页 |
6.3.2 旅游收入和经济发展 | 第121-122页 |
6.4 经济结构调整 | 第122页 |
6.5 进一步的研究: | 第122页 |
6.6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1页 |
附录1 墨脱地区可能分布的哺乳动物 | 第141-156页 |
附录2 墨脱地区可能分布的鸟类 | 第156-165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发表的文章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