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5-18页 |
(一) 研究的问题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三) 研究过程与步骤 | 第17-18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理论解读:基于合作的教师发展 | 第20-28页 |
一、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理论 | 第20-23页 |
(一) 教师发展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 教师发展理论的类型 | 第21-22页 |
(三)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二、 “教师集体”理论 | 第23-25页 |
三、 同伴指导理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教研组的组织与制度 | 第28-37页 |
一、 作为“教学研究组织”的教研组 | 第28-30页 |
(一) 学科教研组 | 第28-29页 |
(二) 幼儿园的“年级教研组” | 第29-30页 |
(三)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0页 |
二、 幼儿园组织结构 | 第30-33页 |
(一) 幼儿园一般的组织结构 | 第31页 |
(二) “天二”幼儿园行政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三、 幼儿园教研组活动制度 | 第33-35页 |
四、 小结:幼儿园教研组--“教育、保育研究组织”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教研组活动的职能 | 第37-47页 |
一、 作为“二传手”的教研组长 | 第37-41页 |
(一) 管理上的“中间代理商” | 第38-39页 |
(二) 业务上的榜样 | 第39-40页 |
(三) 教研组长的助手:“备课组长” | 第40-41页 |
二、 交流的平台、学习的课堂与教师培训的基地 | 第41-46页 |
(一) 交流的平台 | 第42-43页 |
(二) 学习的课常 | 第43-45页 |
(三) 教师培训的基地 | 第45-46页 |
三、 小结:关注教师的群体发展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教研组的运作 | 第47-58页 |
一、 一般过程描述 | 第47-50页 |
(一) 教研组活动的类型 | 第47-48页 |
(二) 教研组活动的流程 | 第48-50页 |
二、 运作过程 | 第50-55页 |
(一) 轮流主持 | 第50-51页 |
(二) 交流与沟通 | 第51-55页 |
(三) 形成共识 | 第55页 |
三、 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顾虑 | 第55-56页 |
四、 小结:教研组活动的氛围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教研组活动中的教师发展 | 第58-67页 |
一、 业务水平的提高 | 第58-61页 |
(一) 教学技巧的掌握 | 第59页 |
(二) “实践能力”的提高 | 第59-60页 |
(三) 行动规则的获得 | 第60-61页 |
二、 理论素养的提升 | 第61-62页 |
三、 反思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增强 | 第62-64页 |
四、 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 第64-65页 |
五、 小结:跨越传统做法与新要求的距离 | 第65-67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指向教师发展的教研组活动 | 第67-75页 |
一、 有效的教师发展活动的特征 | 第67-68页 |
二、 指向教师发展的教研组活动建议 | 第68-73页 |
(一) 目的指向:教育、保育研究与教师发展 | 第69-70页 |
(二) 关注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 | 第70-71页 |
(三) 轮流主持与中心发言的活动方式 | 第71-72页 |
(四) 屏蔽身份与资历对“发言”的影响 | 第72-73页 |
(五) 凸显所形成的“共识” | 第73页 |
三、 研究局限与研究建议 | 第73-75页 |
(一) 研究局限 | 第73-74页 |
(二) 研究建议 | 第74-75页 |
附录一: 教研组活动观察提纲 | 第75-76页 |
附录二: 教研组活动访谈提纲 | 第76-78页 |
附录三: 教研组活动典型过程描述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