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职工持股基本问题 | 第10-15页 |
第一节 职工持股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第10-11页 |
一、职工持股的概念 | 第10页 |
二、职工持股的法律特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职工持股的种类 | 第11-15页 |
一、职工持股的分类 | 第11-13页 |
二、职工持股与股票期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分析 | 第15-25页 |
第一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西方学者的理论 | 第15-16页 |
二、我国学者的论述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法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建立职工持股制度是法的公平价值取向的体现 | 第19-20页 |
二、职工持股制度是实现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法律形式 | 第20-21页 |
三、建立职工持股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选择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职工持股的价值取向 | 第22-25页 |
第三章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评介 | 第25-35页 |
第一节 美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25-29页 |
一、美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25页 |
二、美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 | 第25-27页 |
三、美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作用和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29-30页 |
一、日本职工持股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29页 |
二、日本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三、日本职工持股制度的作用和问题 | 第30页 |
第三节 英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法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31-32页 |
第五节 德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32-34页 |
第六节 国外职工持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职工持股制度的历史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第一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5-38页 |
一、职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历程 | 第35-37页 |
二、职工持股的发展及原因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8-41页 |
一、中国职工持股的探索性阶段 | 第38-39页 |
二、中国职工持股的规范化阶段 | 第39-40页 |
三、中国职工持股的继续探索阶段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特点及实证分析 | 第41-46页 |
一、中国职工持股的特点 | 第41-43页 |
二、中国职工持股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第五章 职工持股制度的法律分析 | 第46-61页 |
第一节 职工持股立法的总体思路 | 第46-48页 |
一、国外有关职工持股的立法模式 | 第46-48页 |
二、我国职工持股的立法模式 | 第48页 |
第二节 职工持股的资金来源和股份来源 | 第48-53页 |
一、职工持股的资金来源 | 第48-51页 |
二、职工持股的股份来源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职工持股的持股比例设计和流转 | 第53-55页 |
一、职工持股比例设计 | 第53-54页 |
二、职工所持股份的转让 | 第54-55页 |
第四节 职工持股的税收优惠和股权的行使 | 第55-57页 |
一、职工持股的税收政策 | 第55-56页 |
二、职工所持股权的行使 | 第56-57页 |
第五节 职工持股的管理形式 | 第57-61页 |
一、设立职工持股会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二、职工持股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 第58-59页 |
三、职工持股会的机构设置及权限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职工持股制度对上市公司治理的推动 | 第61-65页 |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 | 第61-62页 |
二、职工持股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改善的积极意义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声明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