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输送与运输论文--管道输送论文

含蜡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研究

1.引言第1-1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降凝机理研究及含蜡原油加剂输送应用概况第7-10页
  1.2.1 降凝机理研究第7-8页
  1.2.2 含蜡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应用概况第8-9页
  1.2.3 管输原油加剂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9-10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0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0-11页
2.降凝机理探讨及降凝剂研究进展第11-18页
 2.1 降凝机理研究历史第11页
 2.2 降凝机理研究进展第11-13页
  2.2.1机理研究的实验仪器及方法第11-12页
  2.2.2现有的降凝机理理论第12-13页
 2.3 降凝机理的探讨第13-15页
 2.4 降凝剂研究进展第15-16页
  2.4.1 国外降凝剂的发展概况第15-16页
  2.4.2 国内降凝剂的发展概况第16页
 2.5 小结第16-18页
3.加剂含蜡原油管输流变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8-37页
 3.1 原油族组成的影响第18-24页
  3.1.1 蜡的影响第18-22页
  3.1.2 沥青质和胶质的影响第22-23页
  3.1.3 蜡、沥青质和胶质间的相互作用第23-24页
  3.1.4 原油中液态烃的影响第24页
 3.2 降凝剂结构的影响第24-26页
  3.2.1 长链烷基长度及碳数分布的影响第25页
  3.2.2 极性基团含量和极性大小的影响第25页
  3.2.3 支化度影响第25-26页
  3.2.4 分子量的影响第26页
 3.3 降凝剂与原油的配伍规律第26-27页
 3.4 加剂量的影响第27页
 3.5 热历史的影响第27-29页
  3.5.1 加剂处理温度的影响第27-28页
  3.5.2 加剂后冷却速率与方式影响第28页
  3.5.3 终冷温度影响第28页
  3.5.4 温度回升的影响第28-29页
 3.6 剪切历史的影响第29-35页
  3.6.1 高速剪切的影响第29-30页
  3.6.2 管流剪切的影响第30-35页
 3.7 小结第35-37页
4.三化线原油室内加剂流变性研究第37-64页
 4.1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37页
 4.2 测定原理第37-40页
  4.2.1 基本概念第37-38页
  4.2.2 原油基本流型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8-40页
 4.3 主要实验仪器第40页
 4.4 降凝剂室内筛选实验第40-50页
  4.4.1 实验方法第40-41页
  4.4.2 降凝剂的筛选结果及讨论第41-43页
  4.4.3 最佳加剂浓度的确定第43-45页
  4.4.4 最佳加剂处理温度的确定第45-47页
  4.4.5 不加剂和加剂原油全粘温曲线第47-49页
  4.4.6 小结第49-50页
 4.5 降凝剂室内评价实验第50-56页
  4.5.1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4.5.3 小结第55-56页
 4.6 室内模拟试验第56-62页
  4.6.1 三化线混合油室内模拟试验第56-57页
  4.6.2 模拟管路动态稳定性试验第57-62页
 4.7 小结第62-64页
5.三化线加降凝剂输送现场试验第64-71页
 5.1 现场测试目的第64页
 5.2 管线概况第64-65页
 5.3 原油性质第65页
 5.4 降凝剂注入系统及化验设备情况第65-67页
  5.4.1 降凝剂注入系统第65-66页
  5.4.2 三化线主要化验设备第66-67页
 5.5 现场测试过程第67页
 5.6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5.7 现场与室内测试结果对比第69-70页
  5.7.1 现场与室内试验数据比较第69-70页
  5.7.2 高速剪切对原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第70页
 5.8 小结第70-71页
6.三化线加剂综合处理输送的效益分析第71-76页
 6.1 经济效益第71-75页
  6.1.1 燃油消耗及节油费用的数学模型第71-73页
  6.1.2 电力消耗及节电费用第73页
  6.1.3 降凝剂费用模型第73-74页
  6.1.4 加降凝剂输送取得的经济效益第74-75页
 6.2 社会效益第75页
 6.3 小结第75-76页
7.结论及建议第76-78页
 7.1 结论与认识第76-77页
 7.2 建议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第83-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