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铅在茶树体内累积分布及其对茶树生育、生理影响的研究

目录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6页
   ·环境中铅的主要来源第10-14页
     ·土壤中铅的来源第10-12页
       ·土壤母质第10-11页
       ·施肥与污水灌溉第11-12页
     ·大气中铅的来源第12-13页
     ·铅的其它来源第13-14页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累积规律第14-20页
     ·植物中铅的含量第14页
     ·植物器官中铅的含量、分布及存在形态第14-15页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累积机制第15-17页
     ·影响植物对铅吸收与累积的因素第17-20页
       ·土壤条件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第17-19页
       ·植物种类对铅吸收能力的影响第19-20页
   ·铅对植物生长与生育以及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第20-24页
     ·铅对植物生长生育的影响第21页
     ·铅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第21-23页
     ·铅对植物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第23-24页
   ·铅对植物品质的影响第24页
   ·茶叶中铅污染研究的重要性第24-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1页
   ·水培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27页
       ·茶树叶面铅处理第26-27页
       ·茶树根部铅处理第27页
   ·盆栽试验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试验材料第27页
     ·试验方法第27-28页
       ·茶树叶面铅处理第27-28页
       ·茶树根部铅处理第28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28-31页
     ·铅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8-30页
       ·茶树体内铅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8页
       ·土壤中铅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8-29页
       ·铅的存在形态测定第29-30页
         ·样品前处理第29页
         ·细胞中铅的分布的测定方法第29页
         ·茶树体内铅形态的测定方法第29页
         ·土壤中的铅形态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茶树生育状况量测第30页
     ·茶树的几个生理特性的测定第30-31页
       ·光合作用的测定第30页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第30页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30页
       ·保护酶类活性的测定第30-31页
         ·酶液的制各第30页
         ·SOD、POD、CAT活性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53页
   ·铅在茶树体内的累积与分布第31-40页
     ·叶面处理后铅在茶树体内铅的累积与分布第31-34页
     ·根部处理后铅在茶树体内的累积与分布第34-40页
   ·茶园中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第40-43页
     ·茶园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第40-41页
     ·茶树体内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第41-43页
   ·铅对茶树生育的影响第43-47页
     ·铅对茶树新梢生长的影响第43-45页
     ·铅对茶树百芽重的影响第45页
     ·铅对茶树萌芽期的影响第45-46页
     ·铅对茶树新梢节间长度的影响第46-47页
   ·铅对茶树生理的影响第47-53页
     ·铅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7-48页
     ·铅对茶树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48-49页
     ·铅对茶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铅对茶树叶片保护酶类活性的影响第50-53页
       ·铅对茶树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铅对茶树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第51-52页
       ·铅对茶树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铅在茶树体内的累积与分布第53页
   ·茶园土壤和茶树体内铅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第53-54页
   ·铅对茶树的危害第54-55页
   ·铅对茶树生育生理的影响第55-56页
   ·铅污染后茶园的土壤管理第56-57页
5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7-60页
   ·铅在茶树体内累积与分布第57页
   ·茶园中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第57-58页
   ·铅对茶树生育的影响第58页
   ·铅对茶树生理的影响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洛昔芬对去势大鼠骨组织ER-α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及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