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菁抗病种质创新的相关技术研究
| 缩写词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前言 | 第14-1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 ·植物抗病毒病策略 | 第18-24页 |
| ·植物天然抗性 | 第18-20页 |
| ·源于病原的抗性基因 | 第20-22页 |
| ·外壳蛋白介导的抗性 | 第20-21页 |
| ·移动蛋白介导的抗性 | 第21页 |
| ·复制酶介导的抗性 | 第21-22页 |
| ·卫星RNA介导的病毒抗性 | 第22页 |
| ·反义RNA与缺陷RNA介导抗性 | 第22页 |
| ·利用RNA沉默获得病毒病抗性 | 第22-23页 |
| ·其他抗病毒病策略 | 第23-24页 |
| ·植物抗病毒病育种策略展望 | 第24页 |
| ·抗病植物育种的技术研究 | 第24-30页 |
| ·芜菁相近作物的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芸薹属植物离体再生研究 | 第25-27页 |
| ·直根膨大类作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7页 |
| ·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分子标记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 第28-30页 |
| ·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29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9-30页 |
| ·展望 | 第30-32页 |
| 2 ‘温州盘菜’芜菁再生体系的构建 | 第32-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3页 |
| ·外植体及接种方式 | 第33页 |
| ·培养基的组成 | 第33-35页 |
| ·再生植株的生根与移栽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 ·改良培养基再生芽诱导效果 | 第36-37页 |
| ·二步法芽诱导 | 第37页 |
| ·再生芽的继代及生根移栽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2页 |
| 3 芜菁抗病Ogura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 | 第42-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方法 | 第43-45页 |
| ·选育方法 | 第43页 |
|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 第43-44页 |
| ·抗病性比较 | 第44页 |
| ·花粉生活力观察 | 第44页 |
| ·根尖染色体观察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芜菁‘耐病98-1’植物学性状及其抗病性 | 第45-46页 |
| ·回交后代的植物学性状 | 第46-48页 |
| ·不同回交后代的育性分析 | 第48页 |
| ·不同回交世代根尖染色体观察 | 第48-50页 |
| ·不育系与父本回交亲和指数与花期的比较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4页 |
| 4 芜菁抗TuMV相关基因的AFLP分析 | 第54-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 ·材料 | 第54-55页 |
| ·方法 | 第55-58页 |
| ·F_2群体构建 | 第55-56页 |
| ·病毒接种和取材 | 第56页 |
| ·DNA提取及抗病、感病基因池的构建 | 第56页 |
| ·AFLP分析 | 第56-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耐病98-1’与‘温州盘菜’及其F_2代性状 | 第58-59页 |
| ·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的构建及检测 | 第59-61页 |
| ·基因组DNA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第61-62页 |
| ·选择性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著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