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概述 | 第1-16页 |
| ·关键名词解释 | 第7-10页 |
| ·历史景观 | 第7-8页 |
| ·保护 | 第8-9页 |
| ·更新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0-12页 |
| ·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保护与更新的相关课题研究 | 第10页 |
| ·之江校区历史景观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良好载体 | 第10-11页 |
|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4页 |
| ·有关之江校区的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本章注释 | 第15-16页 |
| 2 之江校区历史景观介绍 | 第16-29页 |
| ·与城市的地理关系 | 第16-19页 |
| ·地理位置概况 | 第16-17页 |
| ·与城市的地理关系 | 第17-19页 |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 ·历史发展沿革 | 第20-23页 |
| ·原始状态--1907年前 | 第21页 |
| ·开发办学,西风渐进,中西杂糅--1907年至1949年 | 第21-22页 |
| ·院系调整,现代风格介入校园--1950年至今 | 第22-23页 |
| ·历史建筑遗存现状 | 第23-28页 |
| ·校园规划现状 | 第23-25页 |
| ·历史建筑现状 | 第25-28页 |
| 本章注释 | 第28-29页 |
| 3 对国外优秀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项目的实例分析 | 第29-43页 |
| ·法国圣米歇尔山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项目介绍 | 第30-31页 |
| ·寻找圣米歇尔山的历史景观特征 | 第31-33页 |
| ·特殊的自然条件--海潮 | 第31-32页 |
| ·伟大的人文遗存--宗教建筑 | 第32页 |
| ·空旷荒蛮的海岸线--独特的景观环境 | 第32-33页 |
| ·划分不同等级的景观保护范围 | 第33-34页 |
|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34-35页 |
| ·对景观区域内已有的人工设施进行科学的更新设计 | 第35-37页 |
| ·古埃斯侬河大坝更新方案 | 第35-36页 |
| ·停车区更新方案 | 第36-37页 |
| ·圣米歇尔山进入通道的规划设计 | 第37-40页 |
| ·进入通道设计方案 | 第38-40页 |
| ·专门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案 | 第40页 |
| ·启示 | 第40-42页 |
| 本章注释 | 第42-43页 |
| 4 之江校区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内容与方法 | 第43-72页 |
| ·之江校区历史景观特征分析 | 第44-49页 |
| ·校园交通规划特征 | 第44-45页 |
| ·校园主体空间特征 | 第45-47页 |
| ·建筑单体特征 | 第47-49页 |
| ·控制景观视线,划分不同等级保护范围 | 第49-51页 |
| ·划分原则 | 第50-51页 |
| ·之江校区历史景观的保护范围划分 | 第51页 |
|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51-60页 |
| ·慎思堂(Severance Hall) | 第51-54页 |
| ·都克堂(Tooker Memorial Chapel) | 第54-57页 |
| ·下红房 | 第57-60页 |
| ·对其他已有建筑物的更新 | 第60-64页 |
| ·对曾宪梓教学大楼的更新建议 | 第60-62页 |
| ·对15号教学大楼的更新建议 | 第62-64页 |
| ·之江校区进入通道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 第64-68页 |
| ·第一过程--从城市到之江校区的引道入口 | 第65页 |
| ·第二过程--从之江校区的引道入口 | 第65-67页 |
| ·第三过程--校园入口广场 | 第67-68页 |
| ·加强山地景观特征的建议 | 第68-71页 |
| 本章注释 | 第71-72页 |
| 5 结论(Conclusion) | 第72-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