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1章 序言 | 第7-15页 |
1.1 结构优化的发展 | 第7-8页 |
1.1.1 结构优化发展的回顾 | 第7页 |
1.1.2 结构优化技术的基础 | 第7-8页 |
1.1.3 结构优化的层次 | 第8页 |
1.2 形状优化的发展 | 第8-12页 |
1.2.1 研究形状优化的必要性 | 第8-9页 |
1.2.2 形状优化研究的国外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1.2.3 形状优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4 形状优化软件的现状 | 第11-12页 |
1.3 开发平台 | 第12-13页 |
1.3.1 MSC.NASTRAN简介 | 第12页 |
1.3.2 PCL语言简介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二级控制法在二维连续体形状优化中的应用 | 第15-23页 |
2.1 二维连续体结构形状优化 | 第15-16页 |
2.1.1 二维连续体结构形状优化简述 | 第15页 |
2.1.2 二维连续体结构形状优化的主要难点 | 第15-16页 |
2.2 二级控制法 | 第16-23页 |
2.2.1 二级控制法简述 | 第16-18页 |
2.2.2 本程序需要用户提供的导函数 | 第18-20页 |
2.2.3 映射法生成网格 | 第20-21页 |
2.2.4 举例 | 第21-23页 |
2.3 序列二次规划问题的建模 | 第23-30页 |
2.3.1 目标函数 | 第24页 |
2.3.2 粗选有效约束 | 第24-26页 |
2.3.3 约束的敏度求解方法 | 第26-30页 |
第3章 基于MSC.NASTRAN的二次开发 | 第30-49页 |
3.1 第二级控制的实现 | 第30-33页 |
3.1.1 4 关键点设计单元和8关键点设计单元的形函数 | 第30页 |
3.1.2 4 关键点控制的单元节点参数坐标的计算 | 第30-31页 |
3.1.3 8 关键点控制的单元节点参数坐标的计算 | 第31-33页 |
3.2 目标函数的敏度 | 第33-39页 |
3.2.1 单元面积对节点坐标的一阶二阶偏导数 | 第33-36页 |
3.2.2 节点坐标对可动关键点坐标的偏导数 | 第36页 |
3.2.3 使用链式法则求解面积S的一阶敏度 | 第36-38页 |
3.2.4 求解面积S的二阶敏度 | 第38-39页 |
3.3 尺寸约束 | 第39页 |
3.4 程序流程图 | 第39-41页 |
3.5 模型修改与网格更新 | 第41页 |
3.5.1 读取优化结果 | 第41页 |
3.5.2 松弛因子的使用 | 第41页 |
3.5.3 网格更新 | 第41页 |
3.6 二维连续体结构形状优化程序用户使用说明 | 第41-49页 |
3.6.1 程序功能 | 第41-42页 |
3.6.2 用户需要输入的优化建模数据 | 第42页 |
3.6.3 用户操作流程 | 第42-43页 |
3.6.4 程序清单及其功能简介 | 第43-48页 |
3.6.5 用户可以获得的数据 | 第48-49页 |
第4章 算例 | 第49-65页 |
4.1 算例1:悬臂梁 | 第49-55页 |
4.1.1 使用4关键点设计单元优化 | 第49-52页 |
4.1.2 使用8关键点设计单元优化 | 第52-55页 |
4.2 算例2:桥的优化 | 第55-58页 |
4.2.1 使用4关键点设计单元优化 | 第55-57页 |
4.2.2 使用8关键点设计单元优化 | 第57-58页 |
4.3 算例3:平板圆孔问题 | 第58-61页 |
4.4 算例4:平板方孔问题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