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及猜测性的回答 | 第1-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页 |
·对于前人解答的一个简单述评 | 第5-9页 |
·猜测性的回答及全文的理论和逻辑框架 | 第9-11页 |
二、 前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比较 | 第11-23页 |
·人口增长与海外移民 | 第12-15页 |
·GDP份额、人均GDP及生活水平 | 第15-16页 |
·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 | 第16-18页 |
·商业状况 | 第18-21页 |
·市场机制和产权制度 | 第21-22页 |
·上层建筑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三、 美洲金银的流入与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 第23-29页 |
·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货币存量的增加 | 第23-26页 |
·“长期货币非中性”命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价格革命”与欧洲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 第27-29页 |
四、 国家在产权保护和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 第29-38页 |
·从诺思、奥尔森到马克思--关于国家与产权关系之理论的简要探讨 | 第30-31页 |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 | 第31-33页 |
·财富与强权的融合--对于“重商主义”外贸政策的重新回顾 | 第33-38页 |
五、 货币制度的创新、有效融资市场的形成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 | 第38-47页 |
·私人信誉与信用货币制度的逐渐形成 | 第38-41页 |
·政府保护与资本市场效率的强化 | 第41-44页 |
·低利率的融资市场与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 | 第44-47页 |
六、 从货币初始动因到制度落差的形成--对“李约瑟之谜”的重新审视 | 第47-51页 |
·“蝴蝶效应“与货币初始条件的形成 | 第47-48页 |
·“积累效应“与“外生货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模式的自我强化 | 第48-50页 |
·全文小结 | 第50-51页 |
七、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