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23页 |
| 一、 丢失枪支不报罪主体的认定 | 第23-29页 |
| (一) 本罪主体的定义 | 第23-25页 |
| (二) 本罪主体的范围 | 第25-29页 |
| 二、 丢失枪支不报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29-47页 |
| (一) 丢失枪支的认定 | 第29-32页 |
| (二) “不及时报告”的认定 | 第32-38页 |
| 1 、 “不及时报告”的内涵 | 第32-36页 |
| 2 、 “不及时报告”的对象 | 第36-38页 |
| (三) “严重后果”的认定 | 第38-42页 |
| 1 、 “严重后果”的内涵 | 第38-41页 |
| 2 、 “严重后果”的地位 | 第41-42页 |
| (四) “不及时报告”与“严重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42-47页 |
| 三、 丢失枪支不报罪罪过形式的认定 | 第47-61页 |
| (一) 学说的现状 | 第47-48页 |
| (二) 学说的评析 | 第48-61页 |
| 1 、 故意说的评析 | 第48-52页 |
| 2 、 复合罪过说的评析 | 第52-54页 |
| 3 、 过失说的评析 | 第54-61页 |
| 四、 丢失枪支不报罪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的认定 | 第61-64页 |
| (一) 丢失枪支不报罪与遗失武器装备罪界限的认定 | 第61-62页 |
| (二) 罪数形态的认定 | 第62-63页 |
| (三) 刑罚适用的认定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注释 | 第65-6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