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9页 |
第一节 作物的抗旱机制 | 第7-11页 |
1 作物抗旱的生理机制 | 第7-9页 |
2 干旱诱导蛋白和干旱诱导基因和研究 | 第9-10页 |
3 植物抗旱的基因工程 | 第10-11页 |
4 抗旱育种 | 第11页 |
第二节 基因组学方法及其在植物抗逆性研究着的应用 | 第11-20页 |
1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植物抗病防卫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 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第三节 大豆基因组学和抗逆性研究 | 第20-29页 |
1 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 第20-26页 |
2 大豆抗逆性研究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大豆芽期抗旱性AFLP研究 | 第29-46页 |
第一节 AFLP分析 | 第30-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BSA分池 | 第30-31页 |
·AFLP分析 | 第31-35页 |
·AFLP标记的转换 | 第35-37页 |
·Southern分析 | 第37-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二节 Z1的转录检测 | 第42-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材料处理 | 第42页 |
·RNA提取 | 第42-43页 |
·RT-PCR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大豆芽期抗旱性QTL定位 | 第46-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46页 |
·抗旱性鉴定 | 第46页 |
·图谱 | 第46页 |
·QTL分析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页 |
·大豆芽期抗旱性状亲本间差别,及在RIL群体中的分离 | 第47页 |
·抗旱性QTL的定位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作图群体 | 第47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47-49页 |
·进一步的研究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ABSTRCT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