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法异构和生物法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化学结构与性质 | 第11-12页 |
| ·天然来源 | 第12-13页 |
| ·生理活性 | 第13-16页 |
| ·抗癌作用 | 第13-14页 |
| ·抗动脉硬化作用 | 第14-15页 |
| ·增强肌体免疫能力 | 第15页 |
| ·改善骨组织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 第15-16页 |
| ·减肥作用 | 第16页 |
| ·防治糖尿病 | 第16页 |
| ·CLA的安全性 | 第16页 |
| ·共轭亚油酸的转化合成法 | 第16-23页 |
| ·油酸烯丙醇脱水法 | 第16-17页 |
| ·山蓖麻油合成共轭亚油酸 | 第17页 |
| ·碱法异构合成共轭亚油酸 | 第17-18页 |
| ·酶催化制备共轭亚油酸及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来源 | 第18-19页 |
| ·分离纯化 | 第19页 |
| ·油酸异构酶的性质 | 第19-22页 |
| ·最适pH值 | 第19页 |
| ·底物专一性 | 第19-20页 |
| ·底物的亲和性 | 第20-21页 |
| ·辅酶因子对异构酶活力的影响 | 第21页 |
|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对亚油酸异构酶的抑制作用 | 第21-22页 |
| ·油酸异构酶的一级结构 | 第22-23页 |
|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方法 | 第23-24页 |
| ·酶催化纯化 | 第23页 |
| ·利用尿素结晶纯化 | 第23-24页 |
| ·低温结晶法纯化 | 第24页 |
| ·分析检测 | 第24-25页 |
| ·光谱特征吸收检测 | 第24页 |
| ·GC及GC-MS检测 | 第24-25页 |
| ·HPLC分离检测 | 第25页 |
| ·共轭亚油酸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第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案 | 第27-31页 |
| ·实验原理 | 第27页 |
| ·碱法异构原理 | 第27页 |
| ·微生物发酵制备共轭亚油酸原理 | 第27页 |
| ·实验方案 | 第27-29页 |
| ·实验研究思路 | 第27页 |
| ·实验设备及主要药品试剂 | 第27页 |
| ·碱法异构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 ·碱法异构制备CLA实验操作过程 | 第28页 |
| ·微生物发酵制备CLA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核桃油碱法异构共轭亚油酸的条件优化 | 第31-46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碱异构转化CLA的方法 | 第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核桃油和产物的紫外光谱比较 | 第32页 |
| ·CLA紫外吸收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CLA的含量及CLA产率的计算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 ·紫外吸收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 ·CLA紫外吸收峰 | 第32-33页 |
| ·核桃油与产物紫外光谱图的比较 | 第33-34页 |
| ·CLA紫外吸收标准曲线 | 第34页 |
| ·单因素对CLA产率的影响 | 第34-39页 |
| ·反应时间对CLA产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反应温度对CLA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溶剂用量对CLA产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核桃油用量对CLA产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下交组合试验 | 第39-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碱法异构反应机理与表观动力学研究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碱法异构反应机理及速率方程的推导 | 第46-50页 |
| ·碱法异构反应机理 | 第46-49页 |
| ·速率方程的推导 | 第49-50页 |
| ·反应级数和速率方程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反应温度与速率常速的关系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微生物发酵转化法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 第54-64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8页 |
| ·培养基 | 第54页 |
| ·菌株分离纯化 | 第54-55页 |
| ·取样 | 第54页 |
| ·划线分离 | 第54-55页 |
| ·革兰氏染色及形态显微观察 | 第55页 |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55-56页 |
| ·接触酶试验 | 第55页 |
| ·淀粉水解 | 第55页 |
| ·明胶液化 | 第55页 |
| ·硝酸盐还原试验 | 第55-56页 |
| ·葡萄糖发酵产酸产气 | 第56页 |
| ·硫化氢的产生 | 第56页 |
| ·在pH4.5生长 | 第56页 |
| ·温度生长试验 | 第56页 |
| ·菌株筛选 | 第56-57页 |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56-57页 |
| ·培养方法 | 第57页 |
| ·发酵液中CLA的萃取与纯化 | 第57页 |
| ·菌株筛选 | 第57页 |
| ·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 ·乳酸菌发酵液紫外吸收比较 | 第57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CLA的含量及产率的计算 | 第57-58页 |
| ·乳酸的定性分析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分离结果 | 第58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58-60页 |
| ·亚油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60页 |
| ·乳酸菌发酵亚油酸转化成共轭亚油酸 | 第60-61页 |
| ·不同菌株制备CLA能力的比较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71-72页 |
| 附录1 部分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 | 第72-73页 |
| 附录2 实验仪器及主要药品 | 第73-75页 |
| 附录3 部分试剂的配制 | 第75-76页 |
| 附录4 菌株的显微形态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