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 第1-10页 |
二、 中小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主体间的协同互动 | 第10-13页 |
(一) 中小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 第10-11页 |
(二) 中小学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主体 | 第11页 |
(三) 中小学教育:主体间的协同互动 | 第11-13页 |
三、 主体间性: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 | 第13-15页 |
(一) 主体间性是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 | 第13页 |
(二) 师生关系是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 第13-14页 |
(三) 中小学师生关系是特殊的主体间交往关系 | 第14-15页 |
(1) 平等的非形式化特征 | 第14-15页 |
(2) 自由的非形式化特征 | 第15页 |
(3) 民主的受指导特征 | 第15页 |
四、 对几种观点的解读 | 第15-18页 |
五、 主体间师生关系建构的途径和方法 | 第18-33页 |
(一) 主体间师生关系建构的途径 | 第18-23页 |
(1) 主体间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中的建构 | 第18-20页 |
(2) 主体间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建构 | 第20-21页 |
(3) 主体间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建构 | 第21-23页 |
(二) 主体间师生关系建构的方法 | 第23-33页 |
(1) 观念层面的建构 | 第23-25页 |
(2) 操作层面的建构 | 第25-30页 |
(3) 评价层面的建构 | 第30-33页 |
总结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