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该领域应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7-8页 |
1.3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 第8-11页 |
1.3.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8-9页 |
1.3.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 第9-11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图像分割法 | 第12-20页 |
2.1 图像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2.2 图像分割法 | 第13-20页 |
2.2.1 数据驱动的分割 | 第13-16页 |
2.2.1.1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 | 第13-14页 |
2.2.1.2 基于区域的分割 | 第14-15页 |
2.2.1.3 边缘与区域相结合的分割 | 第15-16页 |
2.2.2 模型驱动的分割 | 第16-19页 |
2.2.2.1 基于Snakes模型的分割 | 第16-17页 |
2.2.2.2 基于组合优化模型的分割 | 第17-18页 |
2.2.2.3 基于目标几何与统计模型的分割 | 第18-19页 |
2.2.3 小结 | 第19-20页 |
3 地图模式识别 | 第20-34页 |
3.1 地图分层(基于色彩的粗分类) | 第20-29页 |
3.1.1 彩色扫描地图的颜色(误差)分析 | 第20-24页 |
3.1.2 实现彩色地图扫描数据自动分层的途径和方法 | 第24-29页 |
3.1.2.1 图像分色原理和色空间选择 | 第25-27页 |
3.1.2.2 分色过程和算法分析 | 第27-29页 |
3.2 特征提取与建立地图符号库 | 第29-30页 |
3.3 地图要素的定位与分割、机器学习和知识库的设计 | 第30-32页 |
3.4 地图模式识别软件系统的研制 | 第32-34页 |
4 地图等高线自动提取设计 | 第34-54页 |
4.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34页 |
4.2 等高线提取的原理及算法实现 | 第34-39页 |
4.2.1 等高线的初步提取 | 第34-37页 |
4.2.2 提取后的处理 | 第37-38页 |
4.2.2.1 去噪 | 第37-38页 |
4.2.2.2 细线化 | 第38页 |
4.2.3 提取处理工作流程 | 第38-39页 |
4.3 等高线矢量化的原理及算法实现 | 第39-47页 |
4.3.1 地图矢量化 | 第39-42页 |
4.3.1.1 矢量化的定义及意义 | 第39-40页 |
4.3.1.2 矢量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定义 | 第40-42页 |
4.3.2 自动跟踪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4.3.3 跟踪方案设计 | 第43-47页 |
4.3.3.1 自动跟踪算法 | 第43-46页 |
4.3.3.2 跨越断口 | 第46页 |
4.3.3.3 结束跟踪 | 第46-47页 |
4.4 数据高程模型的生成 | 第47-54页 |
4.4.1 插值的概念及常用的插值方法 | 第47-48页 |
4.4.2 基本思想及算法 | 第48-54页 |
4.4.2.1 多剖面插值法 | 第48-50页 |
4.4.2.2 分量内插法 | 第50-54页 |
5 软件实现与讨论 | 第54-64页 |
5.1 地形建模与综合分析软件的基本功能 | 第54-55页 |
5.2 软件中的两个文件结构 | 第55-57页 |
5.2.1 矢量化模块输出的等高线文件格式 | 第55-56页 |
5.2.2 栅格转化模块输出的数字高程模型文件格式 | 第56-57页 |
5.3 软件实现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 第57-60页 |
5.3.1 大拐角点处的跨越 | 第57-58页 |
5.3.2 搜索框大小的选择 | 第58页 |
5.3.3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格网间距 | 第58-60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5.4.1 提取模块实验结果 | 第60页 |
5.4.2 矢量化模块实验分析 | 第60-61页 |
5.4.3 栅格转化模块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6 总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