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8页 |
第—章 文献综述 | 第18-42页 |
1.1 超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2 硅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特性 | 第21-31页 |
1.2.1 晶体结构 | 第21-25页 |
1.2.2 物理和力学性能 | 第25-28页 |
1.2.3 高温抗氧化性能 | 第28-31页 |
1.3 Nb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特性 | 第31-35页 |
1.3.1 韧-脆类合金 | 第31-34页 |
1.3.2 脆-韧类合金 | 第34-35页 |
1.4 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技术 | 第35-37页 |
1.4.1 电弧熔炼与铸造 | 第35页 |
1.4.2 粉末冶金 | 第35-36页 |
1.4.3 燃烧合成和自蔓延高温合成 | 第36-37页 |
1.4.4 其它方法 | 第37页 |
1.5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1.6 稀土对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 第39-40页 |
1.7 研究发展方向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材料设计、制备和分析方法 | 第42-52页 |
2.1 材料设计 | 第42-43页 |
2.2 合金的制备 | 第43-48页 |
2.2.1 电弧熔炼 | 第43-45页 |
2.2.2 粉末冶金 | 第45-46页 |
2.2.3 单晶生长技术 | 第46-48页 |
2.3 热处理制度 | 第48-49页 |
2.4 微观组织分析 | 第49-50页 |
2.4.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页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2.4.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0页 |
2.5 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2.5.1 高温抗氧化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2.5.2 室温压缩性能测试 | 第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Nb-Si系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52-74页 |
3.1 Si含量对铸态Nb-Si系合金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52-55页 |
3.2 Nb-Si系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55-61页 |
3.3 粉末冶金法制备的Nb-Si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61页 |
3.4 铸态单晶Nb-Si系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61-63页 |
3.5 热处理制度对Nb-Si系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63-68页 |
3.6 稀土元素Y对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68-70页 |
3.7 讨论 | 第70-7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界面结构和孪晶组织 | 第74-92页 |
4.1 铸态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界面结构 | 第74-77页 |
4.2 热处理后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界面结构 | 第77-85页 |
4.3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孪晶组织 | 第85-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 | 第92-98页 |
5.1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压缩强度 | 第92-93页 |
5.2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断口分析 | 第93-95页 |
5.3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断裂机制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Nb-Si系金属简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 | 第98-110页 |
6.1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 第98-102页 |
6.2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氧化后的表面形貌 | 第102-104页 |
6.2.1 基体的表面形貌 | 第102-103页 |
6.2.2 氧化皮的表面形貌 | 第103-104页 |
6.3 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氧化机制 | 第104-10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