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1.1 数据通信及其发展 | 第10-11页 |
1.2 通信网当前的状况 | 第11-12页 |
1.3 SDH系统及特点 | 第12-15页 |
1.3.1 SDH的发展 | 第12页 |
1.3.2 SDH的特点 | 第12-13页 |
1.3.3 帧结构及其映射和复用 | 第13-15页 |
1.3.4 对新业务的考虑 | 第15页 |
1.4 以太网技术 | 第15-20页 |
1.4.1 协议及其特点 | 第15-17页 |
1.4.2 帧结构 | 第17-18页 |
1.4.3 标准及其发展 | 第18-19页 |
1.4.4 以太网的不足 | 第19-20页 |
1.5 EOS标准的发展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7 课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EOS方案设计 | 第24-36页 |
2.1 常用EOS协议概述 | 第24-30页 |
2.1.1 LAPS协议 | 第24-25页 |
2.1.2 PPP over SDH协议 | 第25-26页 |
2.1.3 MAPOS协议 | 第26-29页 |
2.1.4 现有协议的比较 | 第29-30页 |
2.2 EOS方案设计 | 第30-34页 |
2.2.1 EOS协议 | 第30-31页 |
2.2.2 EOS协议特点 | 第31页 |
2.2.3 EOS系统原理 | 第31-33页 |
2.2.4 协议实现 | 第33-34页 |
2.3 方案的特点 | 第34-36页 |
第三章 EO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第36-53页 |
3.1 以太网的效率和性能特性 | 第36-41页 |
3.1.1 网络效率 | 第37-39页 |
3.1.2 网络性能评估 | 第39-41页 |
3.2 流量控制技术 | 第41-45页 |
3.2.1 目的、功能和要求 | 第41-42页 |
3.2.2 常用流控技术概述 | 第42-44页 |
3.2.3 EOS系统流量控制技术 | 第44-45页 |
3.3 EOS流量控制算法 | 第45-48页 |
3.3.1 缓存容量计算方法 | 第45-48页 |
3.3.2 分组丢弃算法 | 第48页 |
3.4 SDH通道速率选择 | 第48-53页 |
3.4.1 SDH传输效率 | 第49页 |
3.4.2 SDH速率系列 | 第49-50页 |
3.4.3 选择规则 | 第50-52页 |
3.4.4 兼容性要求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实现策略及方法 | 第53-64页 |
4.1 流量控制策略 | 第53-56页 |
4.1.1 缓存分配 | 第53-54页 |
4.1.2 缓存利用率评估 | 第54-55页 |
4.1.3 策略选择 | 第55-56页 |
4.2 流量控制算法实现 | 第56-60页 |
4.2.1 算法实现流程 | 第56-59页 |
4.2.2 流控实现方法 | 第59-60页 |
4.3 接口处理 | 第60-62页 |
4.4 性能评估 | 第62-64页 |
第五章 TransmartEO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2页 |
5.1 系统方案 | 第64-67页 |
5.1.1 方案选择 | 第64页 |
5.1.2 系统原理 | 第64-67页 |
5.2 关键技术的实现 | 第67-70页 |
5.2.1 Core处理模块 | 第67-69页 |
5.2.2 流量控制 | 第69-70页 |
5.3 TransmartEOS系统管理 | 第70-71页 |
5.4 TransmartEOS系统应用 | 第71-72页 |
第六章 TansmartEOS系统设计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2-85页 |
6.1 验证内容 | 第72-73页 |
6.2 验证原理及方法 | 第73-76页 |
6.2.1 时延 | 第73-74页 |
6.2.2 丢包率 | 第74页 |
6.2.3 背靠背 | 第74-75页 |
6.2.4 均衡效果 | 第75页 |
6.2.5 静态带宽分配 | 第75-76页 |
6.3 验证配置及步骤 | 第76-78页 |
6.4 结果及分析 | 第78-85页 |
6.4.1 时延 | 第79-80页 |
6.4.2 丢包率 | 第80-81页 |
6.4.3 背靠背 | 第81-82页 |
6.4.4 均衡效果和静态带宽分配 | 第82-8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5-87页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