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1. 1 天体核物理概述 | 第8-12页 |
1. 1. 1 概述 | 第8页 |
1. 1. 2 重子密度不均匀模型的原初核合成#6 | 第8-10页 |
1. 1. 3 天体环境中带电粒子热核反应的一般特点 | 第10-11页 |
1. 1. 4 天体和反应速率和S因子 | 第11-12页 |
1. 2 放射性核束 | 第12-16页 |
1. 2. 1 放射性核束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 2. 2 产生RNB的方法和装置 | 第14-16页 |
1. 3 本论文的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HI-13串列加速器上的次级束实验装置 | 第17-27页 |
2. 1 装置概况 | 第17-21页 |
2. 1. 1 装置简介 | 第17-18页 |
2. 1. 2 磁分离聚焦系统 | 第18-19页 |
2. 1. 3 已产生的次级束流 | 第19-21页 |
2. 2 在本次级束流线上所做的工作 | 第21-25页 |
2. 2. 1 7Be(d,n)8B反应截面及角分布的测量 | 第21-22页 |
2. 2. 2 7Be注入玉米种子的深度分布及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22-23页 |
2. 2. 3 11C(p,γ)12N反应的研究 | 第23-24页 |
2. 2. 4 Li第二激发态中子-质子晕结构的实验研究#22 | 第24-25页 |
2. 3 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计划 | 第25-27页 |
第三章 2H(8Li,9Be)n反应截面的测量 | 第27-43页 |
3. 1 8Li反应在原初核合成中的意义 | 第27页 |
3. 2 8Li次级束的产生和优化 | 第27-32页 |
3. 2. 1 利用逆运动学反应产生次级束 | 第27-29页 |
3. 2. 2 8Li次级束的产生和纯化 | 第29-32页 |
3. 3 △E-E望远镜的鉴别原理 | 第32-34页 |
3. 3. 1 基于Bethe-Block公式的粒子鉴别方法 | 第32-33页 |
3. 3. 2 基于能量-射程经验关系的粒子鉴别方法 | 第33页 |
3. 3. 3 双维谱法 | 第33-34页 |
3. 4 环形半导体探测器的研制 | 第34-38页 |
3. 4. 1 多环型探测器的优点 | 第34-35页 |
3. 4. 2 环形半导体主要工艺和基本参数 | 第35-36页 |
3. 4. 3 能量分辨率的测量 | 第36-38页 |
3. 5 实验安排和数据获取 | 第38-43页 |
3. 5. 1 实验安排 | 第38-40页 |
3. 5. 2 电子学线路 | 第40-41页 |
3. 5. 3 数据获取系统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3-57页 |
4. 1 能量刻度 | 第43-46页 |
4. 2 数据处理初步 | 第46-50页 |
4. 3 反应截面和角分布 | 第50-52页 |
4. 4 理论分析 | 第52-57页 |
4. 4. 1 光学势的理论概述 | 第52-53页 |
4. 4. 2 2H(8Li,9Be)n反应角分布的计算 | 第53-55页 |
4. 4. 3 S因子的计算 | 第55-56页 |
4. 4. 4 结果讨论与比较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