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论国际投机资本及中国的对策

前言第1-8页
第1章 国际投机资本概述第8-15页
 1.1 国际投机资本的界定、构成第8-9页
 1.2 国际投机资本的成因第9-12页
 1.3 国际投机资本的特点第12-15页
第2章 国际投机资本的经济效应分析第15-21页
 2.1 国际投机资本运作的积极效应第15页
 2.2 国际投机资本对国际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的消极效应第15-21页
  2.2.1 国际投机资本极大地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第15-16页
  2.2.2 国际投机资本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第16-18页
  2.2.3 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一国国内货币政策的运行第18-19页
  2.2.4 国际投机资本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第19页
  2.2.5 国际投机资本引发金融危机的传递效应第19-21页
第3章 国际投机资本运作机制及模型分析第21-37页
 3.1 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金融市场需要的条件第21页
 3.2 国际投机资本的获利手段第21-24页
  3.2.1 多种投机方式并用第21-22页
  3.2.2 冲击固定汇率以实现盈利第22-24页
 3.3 国际投机资本引发金融危机的模型分析第24-37页
  3.3.1 利率平价方程与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分析第24-28页
  3.3.2 克鲁格曼—弗诺德—伽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分析第28-34页
  3.3.3 奥伯斯特菲尔德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分析第34-37页
第4章 我国面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及对策第37-64页
 4.1 我国面临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第37-48页
  4.1.1 加入WTO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第37-40页
  4.1.2 我国未建立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第40-42页
  4.1.3 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问题第42-43页
  4.1.4 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偏高第43-44页
  4.1.5 我国存在一定规模的资本外逃第44-47页
  4.1.6 人民币币值坚挺导致我国出口增幅减小第47-48页
 4.2 我国防范国际投机资本风险的对策第48-64页
  4.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48页
  4.2.2 调整利率政策,更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第48-52页
  4.2.3 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第52-54页
  4.2.4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第54-56页
  4.2.5 实行审慎的外债政策第56页
  4.2.6 有效地处理我国金融机构的坏帐第56-57页
  4.2.7 实施增加外汇储备、鼓励出口的政策第57-58页
  4.2.8 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建立科学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第58-59页
  4.2.9 借鉴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共同控制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第59-64页
结论和建议第64-65页
注释第65-6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7-7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第70-71页
附记第71-23页
图表目录第23页
图3-1 固定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无效第23-29页
图3-2 克鲁格曼--弗诺德--伽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29-30页
图3-3 投机冲击对固定汇率制度的影响第30-35页
图3-4 奥伯斯特菲尔德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35-37页
图4-1 利率在开放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第37-38页
图4-2 开放经济条件下IS—LM—BP模型第38-14页
表1.1 美国LTCM巨额亏损导致国际银行界损失情况第14-25页
表3.1 1990年—1998年印、马、菲、泰存、贷款利率第25-26页
表3.2 1990年—1997年印、马、菲、泰经常项目表第26-33页
表3.3 1990年—1997年印、马、菲、泰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第33-41页
表4.1 1990年—1999年我国国际储备总额、外债余额比较第41-44页
表4.2 1998年5月—6月东南亚各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第44-45页
表4.3 1978年—1999年我国的利率趋势第45-47页
表4.4 1987年—1998年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一览表第47页
表4.5 1987年—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览表第47-51页
表4.6 1991年—1998年中国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与美元国库券利率第51-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下一篇:电子商务B2B运行模式、评估方法及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