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英文摘要第1-10页
论文摘要第10-12页
文中略缩词表第12-14页
Ⅰ 前言第14-22页
 1. 中、西医学对SLE的研究第14-19页
  1.1 中医学对SLE的研究第14-17页
  1.2 西医学对SLE的研究第17-19页
 2. 中医治疗SLE的研究现状评析第19-20页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第20-22页
Ⅱ 临床研究第22-37页
 1. 病例选择第22-23页
  1.1 SLE西医诊断标准第22页
  1.2 SLE病情活动性标准第22页
  1.3 病例排除标准第22-23页
 2. 疗效判定标准第23页
 3. SLAM病情活动性积分第23-25页
 4. 激素指数和CTX指数第25-26页
 5. 一般资料第26-27页
  5.1 性别分布第26页
  5.2 年龄分布第26页
  5.3 职业分布第26-27页
  5.4 病程长短第27页
  5.5 治疗前SLAM病情活动性积分第27页
 6. 治疗方法第27页
 7. 观察指标第27-28页
 8. 研究结果第28-35页
  8.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第28页
  8.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第28-29页
  8.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AM病情活动性积分比较第29-30页
  8.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激素撤减情况第30-31页
  8.5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情况第31页
  8.6 两组患者血沉变化第31-32页
  8.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变化情况第32页
  8.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情况第32-33页
  8.9 TNF-a、SIL-2R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积分(SLAM)直线相关分析第33页
  8.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a变化情况第33-34页
  8.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L-2R变化情况第34页
  8.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它实验室指标变化第34-35页
  8.13 西药所致主要副作用比较第35页
 9. 小结第35-37页
Ⅲ 实验研究第37-53页
 1. 研究目的第37页
 2. 实验动物第37页
 3. 主要药物第37页
 4. 实验动物分组情况第37页
 5. 实验动物用药情况第37-38页
 6. 实验方法第38-52页
  6.1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19~+B细胞分布的影响第38-43页
  6.2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第43-47页
  6.3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第47-52页
 7. 小结第52-53页
Ⅳ 讨论第53-67页
 1. SLE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探讨第53-59页
  1.1 肾虚阴亏,发病之本第53-54页
  1.2 瘀毒内蕴,致病之标第54-55页
  1.3 肾虚瘀毒,病机之关键第55页
  1.4 补肾化毒,基本之治法第55-57页
  1.5 基于病机,方随法出第57-59页
  1.6 补肾化毒不是活动性SLE唯一治法,临证尤重辨证施治第59页
 2.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影响第59-60页
 3.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小鼠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第60-67页
  3.1 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第60-61页
  3.2 T、B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与SLE第61-62页
  3.3 T、B淋巴细胞凋亡与SLE第62-67页
Ⅴ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附图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raves病的免疫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日本血吸虫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DNA与传感载体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