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实践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1 引论 | 第6-17页 |
| 1.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 | 第6-7页 |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7-10页 |
| 1.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第7-9页 |
| 1.2.1.1 内涵 | 第7-8页 |
| 1.2.1.2 主要特征量 | 第8-9页 |
| 1.2.2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 第9-10页 |
| 1.2.2.1 森林分类经营的标准 | 第9页 |
| 1.2.2.2 技术方法 | 第9-10页 |
| 1.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 第10-14页 |
| 1.3.1 内涵 | 第11-12页 |
| 1.3.2 目的 | 第12页 |
| 1.3.3 实施框架和手段 | 第12-13页 |
| 1.3.4 技术与管理 | 第13-14页 |
| 1.3.5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 1.4 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1 三分法 | 第14-15页 |
| 1.4.2 二分法 | 第15页 |
| 1.4.3 分类别计量法 | 第15页 |
| 1.5 小结 | 第15-17页 |
| 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探讨 | 第17-21页 |
| 2.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第17页 |
| 2.2 森林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系统 | 第17-18页 |
| 2.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综合性 | 第18-20页 |
| 2.4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要素 | 第20-21页 |
| 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体系研究 | 第21-34页 |
| 3.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区划体系 | 第21-23页 |
| 3.1.1 区划原则 | 第21-22页 |
| 3.1.2 区划方法 | 第22-23页 |
| 3.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体系 | 第23-28页 |
| 3.2.1 核心思想 | 第23-24页 |
| 3.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 第24-28页 |
| 3.2.2.1 生态抚育 | 第24-27页 |
| 3.2.2.2 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 3.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评价体系 | 第28-34页 |
| 3.3.1 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 3.3.2 构建方法 | 第29-30页 |
| 3.3.3 生态系统经营评价 | 第30-32页 |
| 3.3.3.1 评价定位 | 第30-31页 |
| 3.3.3.2 评价内容 | 第31-32页 |
| 3.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2页 |
| 3.3.4 生态价值的实现方法 | 第32-34页 |
| 4 案例分析 | 第34-60页 |
| 4.1 南方国有林场经营特点 | 第35-34页 |
| 4.2 武冈林场现状 | 第34-39页 |
| 4.2.1 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 4.2.2 自然资源 | 第36-37页 |
| 4.2.3 社会条件 | 第37-38页 |
| 4.2.4 技术条件 | 第38页 |
| 4.2.5 林场经济状况 | 第38-39页 |
| 4.3 生态系统经营区划 | 第39-44页 |
| 4.3.1 生态系统经营区划目的 | 第39-40页 |
| 4.3.2 概念 | 第40-41页 |
| 4.3.3 区划指标 | 第41页 |
| 4.3.4 指标量化标准 | 第41-42页 |
| 4.3.5 量化及区划 | 第42-44页 |
| 4.4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设计 | 第44-50页 |
| 4.4.1 生态平衡林经营 | 第44-45页 |
| 4.4.2 生态输入商品林经营 | 第45-48页 |
| 4.4.3 生态输入公益林经营 | 第48-50页 |
| 4.5 经营效益评价 | 第50-58页 |
| 4.5.1 生态效益评价 | 第50-54页 |
| 4.5.1.1 指标体系 | 第50-51页 |
| 4.5.1.2 评价指标模型 | 第51页 |
| 4.5.1.3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 4.5.1.4 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与结果 | 第52-54页 |
| 4.5.1.5 林场生态效益指数预测 | 第54页 |
| 4.5.2 林场经济效益评价 | 第54-58页 |
| 4.5.2.1 生态系统价值计算标准 | 第54-55页 |
| 4.5.2.2 林场2001年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第55-56页 |
| 4.5.2.3 生态系统价值实现 | 第56-57页 |
| 4.5.2.4 林场生态系统价值预测 | 第57页 |
| 4.5.2.5 林场经济运行规划 | 第57-58页 |
| 4.6 结论 | 第58-60页 |
| 5 前景分析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英文摘要 | 第64-65页 |
| 致 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