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杂家论文--吕不韦(公元前?~前235年)论文

面向大国政治的哲学构架--《吕氏春秋》政治哲学研究

序  论第1-7页
第一部分 政治本体论第7-13页
 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第7-9页
  “与元同气”第8页
  “因则无敌”第8-9页
  “法天地”第9页
 政治宇宙图式的主体框架第9-11页
  政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揆之天”)第10页
  政治与农业之间的和谐关系(“下验之地”)第10页
  政治与生命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审之人”)第10-11页
 政治宇宙图式的文化意义第11-13页
  使政治本身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第11页
  开辟了天人合一政治信仰的先河第11页
  确定了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11-13页
第二部分 政治价值论第13-19页
 政治统治原则——“德治”第14-15页
  权力监控与地理区域的矛盾第14页
  选择德政的必然性第14-15页
 极力分配原则——“贵公”第15-16页
  从家国政治向国家政治的过渡第15-16页
  贵公是新的政治权力分配原则第16页
 阶级关系处理原则——“爱民”第16-17页
  树立政治权威的需要第16-17页
  巩固大国经济基础的需要第17页
  大国新政文化政策的组成内容第17页
 战争原则——“义兵”第17-19页
  为战争正名第17-18页
  唯治为本、唯利是图、唯义是从第18-19页
第三部分 政治起源论第19-25页
 从人性中发掘政治秩序的起源第19-22页
  荀、韩的政治起源思想第19-20页
  “公”利主义政治起源思想第20-22页
 背景与意义第22-25页
  官僚政治的理论基础第22页
  社会逐利行为的反映第22-23页
  制度剧变的政治表态第23页
  理性政治的重要特征第23-25页
第四部分 政治角色论第25-31页
 政治角色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的名分观第25-26页
  正名定分是决定政治稳定和国家治乱的关键第25-26页
  正名审分是社会政治结构的理论基础第26页
 君主的无为而治第26-27页
  无为而治是当时的一股政治潮流第27页
  无为而治反映的是走向大国进程中君主角色的转移第27页
 贤臣的励精图治第27-28页
  安危荣辱之本,国存君安之基第27页
  从邦国政治向大国政治过渡的需要第27-28页
 群民的农本而治第28页
  民本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本主义第28页
  大帝国稳固的基础第28页
 政治名分观的本质是维护政治稳定和巩固小农经济第28-31页
  对先秦儒法正名思想的继承和改造第28-29页
  重构社会政治稳定秩序的理论武器第29-31页
第五部分 政治精英论第31-38页
 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对大国政治体制的冲击第31-32页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第31页
  士阶层成为新型官僚集团的主要成分第31-32页
 新政治精英对大国政治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第32-33页
  大国时代社会治乱之由第32-33页
  增加政治决策的正确性第33页
  大国政治中君主的主要监督力量第33页
 吸纳新精英是大国政治的主要任务之一第33-34页
  “本在得贤”第33-34页
  “要在得贤”第34页
  “寿国之道”第34页
 君主是新精英参与政治的关键第34-36页
  树立“功无大乎进贤”的价值观第34-35页
  不懈地发现千里马第35页
  诚恳地听取贤士的意见第35页
  与政治精英们密切配合第35页
  对政治精英们要报以爱心第35-36页
 新政治精英入围权力的条件第36-38页
  “义”是根本行为准则第36-37页
  遵守廉、忠、诚、直、信等行为准则第37-38页
第六部分 政治决策论第38-45页
 政治系统观第38-39页
  社会政治是一个系统第38页
  社会治乱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第38-39页
 政治矛盾观第39-40页
  社会矛盾和争斗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第39页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第39页
  既要重视“命”,也不能忽视“遇”第39-40页
  既要遵循客观法则,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40页
 政治沟通观第40-41页
  政治沟通的主要内容是主德民欲的下通上达第41页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维持大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第41页
 政治认识论第41-45页
  别宥知道,求因知化,增强政治预测感第41-42页
  现表察微,熟论知情,提高政治洞察力第42页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提高人才鉴别力第42-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后  记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
下一篇: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