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两份水稻特异材料的遗传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部分:同源多倍体SAR-3 和SAR-4 的研究第10-53页
 一、综述第10-27页
  1. 多胚苗的研究第10-13页
   ·多胚苗的来源和类型第10-11页
   ·多胚苗的倍性第11页
   ·多胚苗发生的频率第11-12页
   ·多胚苗的遗传机制第12-13页
  2. 多倍体的研究第13-18页
   ·多倍体的来源与分布第13-14页
   ·多倍体的进化第14-15页
   ·同源多倍体的遗传效应第15-17页
   ·多倍体的应用第17-18页
  3. 远缘杂交的研究第18-23页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第18-20页
     ·不亲和性的表现第18页
     ·产生的机制第18-20页
     ·解决办法第20页
   ·远缘杂交的应用第20-23页
     ·转移外源基因第20-21页
     ·进行细胞学和胚胎学研究第21-22页
     ·产生单倍体第22-23页
  4.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和育种的关系第23-27页
   ·遗传标记的发展简况第23-24页
   ·遗传标记与水稻研究第24-26页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第26-27页
 二、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1. 材料第27-28页
  2. 方法第28-33页
   ·考种第28页
   ·统计分析第28页
   ·根尖染色体的制片第28-29页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第29页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第29-33页
 三、结果分析第33-47页
  1. 同源多倍体株系的基本特征第33-35页
   ·田间生物学表现第33页
   ·倍性鉴定第33-34页
   ·部分多倍体株系的花粉育性第34-35页
  2. 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二倍体之间的可杂交性第35-36页
   ·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二倍体之间的杂交结实第35-36页
   ·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种子的发育第36页
  3. 同源多倍体株系自交后代染色体的行为第36-39页
   ·自交结实的情况第36-37页
   ·自交结实后代实生苗根尖染色体观察第37页
   ·多倍体株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37-39页
  4. 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稳定二倍体的获得第39-44页
   ·同源三倍体株系和二倍体杂交后代的稳定性第39-42页
     ·杂交F2代群体田间统计分析第39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3N×2N 组合亲本、F1和F2代之间的关系第39-41页
     ·利用RFLP 标记为F2群体942 稳定性提供佐证第41-42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F2群体的另外部分进行检测第42页
   ·同源四倍体株系和二倍体杂交后代的稳定性第42-44页
     ·杂交F2代群体950 稳定性的田间统计分析第43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4N×2N 组合亲本和F3代之间的关系第43-44页
  5. 2N×2N 组合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化第44-46页
  6. 同一个组合中二个不同F1代之间的比较第46-47页
 四、讨论第47-53页
  1. 关于同源多倍体株系和二倍体杂交后代稳定性的确认第47-48页
  2. 关于杂种优势的固定问题第48-51页
  3. 关于稳定性机制的探讨第51-52页
  4. 对进一步利用同源多倍体株系的一些思考第52-53页
第二部分:双子房突变体Tom-1 中类copia 型逆转座子的克隆与分析第53-69页
 一、综述第53-60页
  1. 转座子的概念第53页
  2. 转座子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第53-56页
   ·转座子种类第53-54页
   ·转座子的结构特征第54页
   ·转座子的功能第54-56页
  3. 植物当中逆转座子的研究第56-59页
   ·逆转座子的分类第57页
   ·逆转座子的基本结构第57-58页
   ·逆转座子的基本特征第58-59页
  4. 水稻中逆转座子的研究第59-60页
 二、 材料和方法第60-63页
  1. 材料第60页
  2. 方法第60-63页
   ·RT 区域的PCR 扩增第60-61页
   ·PCR 产物的连接与克隆第61页
   ·测序第61-63页
   ·序列分析比较第63页
   ·Southern 杂交和扩增片段的定位第63页
 三、结果分析第63-66页
  1. 类copia 逆转座子RT 区域的克隆筛选第63页
  2. 多态性杂交带的染色体定位第63-64页
  3. 三个类copia 逆转座子RT 区域的序列差异第64-66页
  4. 逆转座子在不同品种间的拷贝数变化第66页
 四、讨论第66-69页
  1. 逆转座子异质性存在的普遍性第67页
  2. 关于逆转座子的活性问题第67-69页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第69-76页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关观测下的分布式Neyman-Pearson检测
下一篇:电磁波屏蔽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及低反射、高吸收梯度功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