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1.中文摘要 | 第7-9页 |
2.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一) 正常人 | 第14页 |
(二) 性分化异常者 | 第14-18页 |
二、材料 | 第18-20页 |
三、方法 | 第20-26页 |
(一) GSF的原代培养、纯化和完整细胞单层制备方法 | 第20-22页 |
(二) 体外培养GSF单层AR结合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三) 5α-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48页 |
一、方法学 | 第26-44页 |
(一) 细胞培养 | 第26-32页 |
1、GSF原代培养 | 第26-28页 |
2、GSF的消化、传代和纯化 | 第28-30页 |
3、GSF的冻存与复苏 | 第30页 |
4、纯化的GSF多孔培养板接种及完整GSF单层制备 | 第30-31页 |
5、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二) AR结合分析 | 第32-39页 |
1、反应时间长短对AR结合分析的影响 | 第32-33页 |
2、培养板每孔不同细胞接种数对AR结合分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清洗条件及清洗液的温度对AR结合分析的影响 | 第34-35页 |
4、AR结合分析时Bmax、Kd测定值的重复性 | 第35-36页 |
5、AR结合分析时NSB对~3H-DHT浓度的线性回归关系 | 第36-37页 |
6、C_2T_3AR结合分析TB、NSB、SB值及Scatchard作图 | 第37-39页 |
(三) 5α-还原酶活性测定 | 第39-44页 |
1、层析系统的选择 | 第39页 |
2、层析后T和DHT斑点的定位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 第39-41页 |
3、二氯甲烷的提取及层析的效率 | 第41-42页 |
4、底物(T)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5、反应时间对5α-还原酶活性测定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6、5α-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重复性 | 第44页 |
二、AR结合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一) 8例正常人37℃和42℃条件下的Bmax和Kd值 | 第44-45页 |
(二) 性分化异常者37℃和42℃条件下的Bmax和Kd值 | 第45-46页 |
三、5α-还原酶活性测定 | 第46-48页 |
(一) 8例正常人5α-还原酶活性水平 | 第46-47页 |
(二) 性分化异常者5α-还原酶活性水平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4页 |
总结 | 第54-57页 |
综述 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研究进展 | 第57-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