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前言 | 第15-21页 |
| 一 辅酶Q_(10)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 二 含药静脉注射乳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三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英文缩略语说明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22-33页 |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22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22-31页 |
| 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6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2-23页 |
|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23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3页 |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23-2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25页 |
| ·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25-26页 |
| ·溶液稳定性 | 第26页 |
| 2.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 3. 半固体-低共融混合物熔点测定 | 第27-28页 |
| 4.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8页 |
| 5.影响因素试验(辅酶Q_(10)溶液的稳定性考察) | 第28-29页 |
| 6. 辅酶Q_(10)在光照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 | 第29-30页 |
| 7. 碱性环境下的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 | 第30-31页 |
| 三 讨论 | 第31-32页 |
| 四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处方筛选及工艺优化 | 第33-46页 |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33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3-44页 |
| 1.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的初步评价方法 | 第33-35页 |
| ·显微镜观察法 | 第33-34页 |
| ·外观观察法 | 第34页 |
| ·离心分光光度护去——乳剂稳定常数 | 第34页 |
| ·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 | 第34-35页 |
| 2. 处方筛选 | 第35-39页 |
| ·油相种类的选择 | 第35页 |
| ·乳化剂种类及其比例的选择 | 第35-36页 |
| ·乳化剂种类的选择 | 第35页 |
| ·乳化剂比例的确定 | 第35-36页 |
| ·辅助乳化剂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的处方筛选 | 第37-39页 |
| 3.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9-43页 |
| ·SPC的加入方法 | 第39页 |
| ·油水两相混合顺序考察 | 第39-40页 |
| ·乳化温度的选择 | 第40页 |
| ·搅拌速度的考察 | 第40页 |
| ·初乳乳化时间的考察 | 第40-41页 |
| ·终乳分散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 ·超声分散法 | 第41-42页 |
| ·微射流法 | 第42-43页 |
| ·灭菌条件的选择 | 第43页 |
| 4. 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3页 |
| 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 三 讨论 | 第44-45页 |
| 四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辅酶Q_(10)静注乳剂的基本理化性质与稳定性研究 | 第46-59页 |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46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6-58页 |
| 1. 制剂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46-50页 |
| ·制剂pH值、酸值及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46-47页 |
| ·乳剂的粒径及粒度分布 | 第47页 |
| ·乳剂的ζ电位测定 | 第47-48页 |
| ·配伍稳定性 | 第48-49页 |
| ·渗透压的测定 | 第49-50页 |
| 2.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8页 |
| ·影响因素实验 | 第50-55页 |
| ·辅酶Q_(10)溶液剂的制备 | 第50页 |
| ·光照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碱性环境下辅酶Q_(10)在静注乳剂及溶液剂中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 ·高温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低温-冻融实验 | 第55-56页 |
| ·加速实验稳定性 | 第56-57页 |
| ·长期贮存稳定性 | 第57-58页 |
| 三 讨论 | 第58页 |
| 四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的安全性及体内药物动力学 | 第59-68页 |
| 一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 第59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59-66页 |
| 1. 辅酶Q_(10)静脉注射乳剂的安全性实验 | 第59-61页 |
| ·溶血性实验 | 第59-60页 |
| ·注射给药血管刺激性实验 | 第60-61页 |
| 2. 辅酶Q_(10)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1-63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61页 |
| ·体内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1-63页 |
| ·色谱条件 | 第61页 |
|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61页 |
| ·内源性辅酶Q_(10)对体内含量测定的影响 | 第61页 |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61-62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2-63页 |
| ·提取回收率 | 第63页 |
|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63页 |
| ·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 第63页 |
| 3. 药动学实验 | 第63-66页 |
| ·给药方案 | 第63-64页 |
| ·血药浓度数据 | 第64-65页 |
| ·药动学参数 | 第65-66页 |
| 三 讨论 | 第66-67页 |
| 四 小结 | 第67-68页 |
| 全文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