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溴氧化铋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6页
    1.1 研究背景第22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第22-27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简介第22-24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第24-26页
        1.2.3 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6-27页
    1.3 提高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途径第27-39页
        1.3.1 微观催化剂调控第27-34页
        1.3.2 宏观外电场构建第34-39页
    1.4 溴氧化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39-43页
        1.4.1 溴氧化铋的基本性质第39-40页
        1.4.2 溴氧化铋性能调控的研究现状第40-42页
        1.4.3 溴氧化铋电极及电池的研究现状第42-43页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43-46页
        1.5.1 研究目标第43页
        1.5.2 研究内容第43-44页
        1.5.3 技术路线第44-4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6-54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6-48页
        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46-47页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7-48页
    2.2 表征及测试方法第48-51页
        2.2.1 物理性质表征第48-49页
            2.2.1.1 X射线衍射第48页
            2.2.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48页
            2.2.1.3 场发射扫面电镜和X射线能谱第48页
            2.2.1.4 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第48-49页
            2.2.1.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第49页
        2.2.2 光化学性质表征第49-50页
            2.2.2.1 紫外-可见漫反射第49页
            2.2.2.2 光致发光光谱第49页
            2.2.2.3 电子自旋共振第49-50页
        2.2.3 电化学测试第50-51页
            2.2.3.1 电流-电压曲线第50页
            2.2.3.2 电化学阻抗谱第50页
            2.2.3.3 瞬态光电流响应第50-51页
            2.2.3.4 莫特-肖特基曲线第51页
    2.3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51-54页
        2.3.1 光催化活性测试方法第51-52页
            2.3.1.1 催化活性实验第51-52页
            2.3.1.2 寿命循环实验第52页
            2.3.1.3 捕获剂实验第52页
        2.3.2 光催化活性分析方法第52-54页
            2.3.2.1 罗丹明B浓度测定第52页
            2.3.2.2 双酚A浓度测定第52-53页
            2.3.2.3 总有机碳测定第53-54页
第三章 水热pH调控对BiOBr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第54-74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3.2.1 BiOBr粉末催化剂的pH调控制备第54-55页
        3.2.2 BiOBr粉末催化剂的表征与性能评价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72页
        3.3.1 BiOBr粉末催化剂的理化性质第55-63页
            3.3.1.1 晶体结构分析第55-57页
            3.3.1.2 表面价态分析第57-58页
            3.3.1.3 形貌结构分析第58-62页
            3.3.1.4 比表面积分析第62页
            3.3.1.5 光吸收性分析第62-63页
        3.3.2 BiOBr粉末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第63-69页
            3.3.2.1 催化活性评价第63-67页
            3.3.2.2 催化活性分析第67-69页
        3.3.3 BiOBr粉末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第69-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粉末负载型BiOBr光阳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74-91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6页
        4.2.1 BiOBr/AlOOH/TNAs光阳极的制备第74-75页
            4.2.1.1 TNAs的制备第74-75页
            4.2.1.2 AlOOH溶胶的制备第75页
            4.2.1.3 BiOBr/AlOOH/TNAs的制备第75页
        4.2.2 BiOBr/AlOOH/TNAs光阳极的表征与活性评价第75页
        4.2.3 BiOBr/AlOOH/TNAs-Pt PFC的构建及性能评价第75-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90页
        4.3.1 BiOBr/AlOOH/TNAs光阳极的优选第76-77页
        4.3.2 BiOBr/AlOOH/TNAs光阳极的理化性质第77-83页
            4.3.2.1 晶体结构分析第77-79页
            4.3.2.2 表面价态分析第79-80页
            4.3.2.3 形貌结构分析第80-82页
            4.3.2.4 元素组成分析第82-83页
            4.3.2.5 光吸收性分析第83页
        4.3.3 BiOBr/AlOOH/TNAs-Pt PFC的性能研究第83-87页
            4.3.3.1 PFC的催化降解性能第83-85页
            4.3.3.2 PFC的产电性能第85-86页
            4.3.3.3 PFC的稳定性第86-87页
        4.3.4 BiOBr/AlOOH/TNAs-Pt PFC的光电催化机理第87-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原位合成型BiOBr光阳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91-112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92页
        5.2.1 BiOBr/TNAs光阳极的制备第91-92页
            5.2.1.1 TNAs的制备第91页
            5.2.1.2 BiOBr/TNAs光阳极的制备第91-92页
        5.2.2 BiOBr/TNAs光阳极的表征与活性评价第92页
        5.2.3 BiOBr/TNAs-Pt PFC的构建及性能评价第9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2-111页
        5.3.1 BiOBr/TNAs光阳极的优选第92-94页
        5.3.2 BiOBr/TNAs光阳极的理化性质第94-100页
            5.3.2.1 晶体结构分析第94-95页
            5.3.2.2 表面价态分析第95-96页
            5.3.2.3 形貌结构分析第96-98页
            5.3.2.4 元素组成分析第98-99页
            5.3.2.5 光吸收性分析第99-100页
        5.3.3 BiOBr/TNAs-Pt PFC的降解和产电性能第100-104页
            5.3.3.1 PFC的污染物降解性能第100-102页
            5.3.3.2 PFC的产电性能第102-103页
            5.3.3.3 PFC的稳定性第103-104页
        5.3.4 BiOBr/TNAs-Pt PFC的光电催化机理第104-111页
            5.3.4.1 光生载流子迁移转换规律第104-107页
            5.3.4.2 光生载流子受体的影响机制第107-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第113页
    6.3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犬器官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微波法制备碳载金属硅化物及其加氢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