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部地区产业转型与接续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0页 |
(三) 应用价值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 | 第12页 |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与创新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产业转型与接续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14-24页 |
一、产业的基本内涵 | 第14-16页 |
(一) 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第14-15页 |
(二) 产业的生命周期 | 第15-16页 |
二、产业结构及优化的基本内涵 | 第16-19页 |
(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产业转型的内涵及机理 | 第19-21页 |
(一) 产业转型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产业转型的机理 | 第19-20页 |
(三) 产业转型的模式 | 第20-21页 |
四、接续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 | 第21-24页 |
(一) 接续主导产业的特征 | 第21页 |
(二) 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 第21-22页 |
(三) 接续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四) 接续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吉林省东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24-35页 |
一、吉林东部地区概况 | 第24-28页 |
(一) 区域范围 | 第24页 |
(二)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三) 资源分布 | 第25-27页 |
(四)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28页 |
二、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28-33页 |
(一) 资源问题 | 第28-31页 |
(二) 产业问题 | 第31-32页 |
(三) 环境问题 | 第32-33页 |
三、产业转型中的障碍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区位偏远 | 第33页 |
(二) 资金短缺 | 第33页 |
(三) 人才匮乏 | 第33-34页 |
(四) 技术落后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吉林东部产业转型策略与接续产业的选择 | 第35-42页 |
一、国内外的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一) 国外经验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国内经验分析 | 第36-37页 |
二、产业转型的策略分析 | 第37-39页 |
(一) 转变资源开发重点 | 第37页 |
(二) 优化产业结构 | 第37-38页 |
(三) 培育新兴主导产业 | 第38页 |
(四) 发展循环经济 | 第38页 |
(五) 推进科技创新 | 第38页 |
(六) 多方筹集资金 | 第38-39页 |
三、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39-42页 |
(一)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9页 |
(二) 产业历史基础分析 | 第39页 |
(三) 资源经济发展分析 | 第39-40页 |
(四) 区域自身需求分析 | 第40页 |
(五) 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第40页 |
(六) 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区域功能定位与战略重点 | 第42-52页 |
一、区域总体功能定位 | 第42-43页 |
(一) 能源和加工业生产基地 | 第42页 |
(二) 高新技术产业新支撑点 | 第42页 |
(三) 生态屏障和旅游中心 | 第42-43页 |
(四) 面向国际经贸的龙头 | 第43页 |
二、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 第43-50页 |
(一) 促进资源产业挖潜延伸 | 第43-45页 |
(二) 强化旅游业支柱地位 | 第45-46页 |
(三) 全方位扩大边境贸易 | 第46-47页 |
(四) 提高中医药业竞争力 | 第47-49页 |
(五)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49-50页 |
三、空间发展战略重点 | 第50-52页 |
(一) 保护长白山区生态屏障 | 第50页 |
(二) 促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 第50-51页 |
(三) 扶持县域城镇经济发展 | 第51页 |
(四) 推进边境经济带的建设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一、基础结论 | 第5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