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新农村规划产生的背景 | 第9页 |
·历史背景 | 第9页 |
·现实背景 | 第9页 |
·目前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概念模糊,对新农村的规划认识不足 | 第9-10页 |
·新农村的规划理论欠缺、规划编制不规范 | 第10页 |
·规划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够 | 第10页 |
·对村庄发展的模式和特色研究过少 | 第10页 |
·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重点 | 第11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新农村规划研究的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韩国的新村运动——政府推动的韩国模式 | 第13-14页 |
·日本的造村运动——中介组织推动的日本模式 | 第14页 |
·德国的新农村——农村工业化带动的德国模式 | 第14-15页 |
·美国的新农村——城市化带动的美国模式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5-18页 |
·浙江的新农村——浙江模式 | 第15-16页 |
·江西省赣州新农村——赣州模式 | 第16页 |
·贵州遵义新农村——遵义模式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规划的理论渊源 | 第18-21页 |
·建国之初——改革开放前:农业基础论 | 第18页 |
·改革开放——上世纪90S:农业政策定位 | 第18-19页 |
·上世纪90S——十七大前: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 第19-20页 |
·"十七大"关于农村的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新农村规划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聚落地理学 | 第21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1-22页 |
·乡村地理学 | 第22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反规划"理论 | 第23-2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五章 新农村整体规划的结构体系探讨 | 第25-27页 |
·新农村规划的编制方法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 | 第25页 |
·现行规划编制中新农村的有关定义 | 第25-26页 |
·村庄、居民点术语重新界定 | 第26页 |
·新农村整体规划的结构体系 | 第26-27页 |
第六章 新农村规划类型及典型模式的探讨 | 第27-44页 |
·按经济条件分类 | 第27-34页 |
·经济发达地区 | 第28-30页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第30-32页 |
·经济落后地区 | 第32-34页 |
·按地理条件分类 | 第34-40页 |
·平原地区 | 第35-37页 |
·丘陵地区 | 第37-39页 |
·山区地区 | 第39-40页 |
·与城镇关系 | 第40-43页 |
·城(镇)郊型 | 第40-42页 |
·一般型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七章 新农村规划的实践探索 | 第44-66页 |
·沅江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 第44-58页 |
·背景 | 第44页 |
·市域概况 | 第44-45页 |
·村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分析 | 第45-47页 |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第47页 |
·城镇化水平预测与村镇体系结构 | 第47-50页 |
·经济区划与中心城镇发展 | 第50-51页 |
·村庄布点规划 | 第51-55页 |
·典型村庄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城(镇)郊型村庄规划—长沙县青山铺镇黄鹄村 | 第58-66页 |
·村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统筹规划研究 | 第60-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66-6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66-67页 |
·研究前景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一 新农村规划的深度、内容及成果体系 | 第72-77页 |
1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 第72-75页 |
·规划深度 | 第72页 |
·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内容 | 第72-74页 |
·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成果体系 | 第74-75页 |
2 居民点体系规划 | 第75-77页 |
·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75-76页 |
·居民点体系规划的成果体系 | 第76-77页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