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基于代际传承的道德延续与转变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结论第8-14页
   ·现实状况第8-9页
   ·问题及主要任务第9-11页
     ·道德的刻画第9-10页
     ·道德延续的路径第10页
     ·影响道德的因素及方式第10-11页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第11-14页
     ·研究方法第11页
     ·技术路线第11-12页
     ·文章结构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0页
   ·关于个体道德的刻画第14-15页
     ·道德的形成第14-15页
     ·道德的特征第15页
   ·历史研究的脉络第15-19页
     ·自发秩序到非人格化交易的探索第15-17页
     ·非人格化交易到道德研究的探索第17-19页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9-20页
3 基准模型及GRIEF的扩展第20-26页
   ·BISIN和VERDIER的基准模型第20-23页
   ·AVNER GREIF和STEVEN TADELIS的扩展第23-26页
     ·基准模型上引入处罚第23-24页
     ·基准模型上引入学校教育第24-26页
4 道德研究的建模与论证第26-36页
   ·对个体道德特征的修正第26-28页
   ·道德在代际间的传承第28-29页
   ·处罚或奖励对道德的影响第29-32页
     ·处罚或奖励的理论解释第29-30页
     ·社会规范对行动的改变意义第30-32页
   ·学校教育对道德的影响第32-35页
     ·学校教育的理论阐述第32-33页
     ·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第33-35页
   ·理论研究结论第35-36页
5 实证检验第36-46页
   ·待验证的假设第36页
   ·数据样本和分析变量第36-40页
     ·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第36-39页
     ·数据分析第39-40页
   ·计量检验第40-46页
     ·数据处理第40页
     ·道德类型分布在所有样本中的显著性检验第40-41页
     ·道德结构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第41页
     ·影响道德构成的因素分析第41-42页
     ·倾斜社会化对垂直社会化影响的检验第42-43页
     ·个体异质性对道德构成的影响第43-44页
     ·计量检验结论第44-46页
6 结论及讨论第46-50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46页
   ·后续讨论第46-47页
     ·处罚的水平影响作用第46页
     ·学校教育的反作用第46-47页
   ·论文的创新点及现实意义第47-48页
   ·论文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第48-50页
     ·计量检验的局部性第48页
     ·缺乏对影响道德的多因素研究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A 地区社会价值调查第54-55页
附录B 关于地区社会价值调查的补充说明第55-56页
附录C 经过赋值后的数据第56-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强制市场化医疗改革研究--以宿迁为例
下一篇:陈光标—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慈善样本的社会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