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供锌浓度下玉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7页
   ·植物中的锌第10-15页
     ·锌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第10-13页
     ·植物对锌的吸收、运输与分配第13-15页
   ·植物在缺锌胁迫下的调节机制第15-20页
     ·造成植物缺锌的原因及在缺锌下的形态表现第15-16页
     ·植物在缺锌时的一般性调节第16-17页
     ·不同植物在缺锌时的代谢调节第17-18页
     ·改善植物抗缺锌能力第18-19页
     ·植物在缺锌胁迫时调节机制研究的新进展第19-20页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第20-25页
     ·SSH的提出第20-21页
     ·SSH的主要原理和基本过程第21-23页
     ·SSH技术的优缺点第23页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第23-25页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本项研究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低锌和正常供锌条件下玉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第27-52页
   ·材料与方法第27-37页
     ·材料和处理第27页
     ·总体RNA的提取和纯化第27-28页
     ·poly A~+ RNA的分离第28-29页
     ·抑制差减杂交第29-36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T/A克隆法)第36-37页
     ·cDNA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总体RNA和mRNA的检测第37-38页
     ·合成双链cDNA的检测第38-39页
     ·Rsal酶切效果电泳检测第39-40页
     ·抑制差减杂交后第二次PCR产物分析第40页
     ·蓝白斑筛选结果第40-41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阳性克隆的筛选第41-42页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第42-44页
   ·讨论第44-52页
     ·部分正向文库基因分析第44-48页
     ·部分反向文库基因分析第48-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完全缺锌和正常供锌条件下玉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第52-63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材料和处理第52页
     ·总体RNA的提取和纯化第52页
     ·poly A+ RNA的分离第52页
     ·抑制差减杂交第52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T/A克隆法)第52-53页
     ·cDNA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第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总体RNA和mRNA的检测第53-54页
     ·合成双链cDNA的检测第54-55页
     ·Rsal酶切效果电泳检测第55页
     ·抑制差减杂交后第二次PCR产物分析第55-56页
     ·蓝白斑筛选结果第56-57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阳性克隆的筛选第57-58页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第58-60页
   ·讨论第60-63页
     ·部分正向文库基因分析第60-61页
     ·部分反向文库基因分析第61-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低锌和完全缺锌条件下玉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第63-75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材料和处理第63页
     ·总体RNA的提取和纯化第63页
     ·poly A+ RNA的分离第63页
     ·抑制差减杂交第63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T/A克隆法)第63-64页
     ·cDNA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第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1页
     ·总体RNA和mRNA的检测第64-65页
     ·合成双链cDNA的检测第65-66页
     ·Rsal酶切效果电泳检测第66页
     ·抑制差减杂交后第二次PCR产物分析第66-67页
     ·蓝白斑筛选结果第67-68页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阳性克隆的筛选第68-69页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第69-71页
   ·讨论第71-75页
     ·部分正向文库基因分析第71-72页
     ·部分反向文库基因分析第72-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讨论和展望第75-77页
   ·SSH技术的评价第75页
   ·不同供锌浓度差异基因的分析第75-76页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及后续思路第76-77页
第六章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簇毛麦V染色体对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易位系(6DL/6VS)蛋白质组的影响及与白粉病抗性关系探讨
下一篇:珍珠柴的生物活性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