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 第12-15页 |
·林木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 第13-14页 |
·草灌的水土保持作用 | 第14-15页 |
·作物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 第15-24页 |
·作物冠层对降雨再分配作用 | 第15-17页 |
·作物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 第17-18页 |
·作物与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关系 | 第18-20页 |
·作物与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关系 | 第20-24页 |
·作物覆盖管理因子与水土流失预报 | 第24-26页 |
·研究展望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6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6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研究技术路线,见图3-7 | 第34页 |
·预期结果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大豆作物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 第36-47页 |
·大豆作物冠层的截留作用 | 第36-39页 |
·大豆作物冠层截留的特征 | 第36-37页 |
·大豆作物冠层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降雨强度的关系 | 第37-39页 |
·大豆作物的茎秆流 | 第39-42页 |
·不同生长发育期大豆茎秆流特征 | 第39-40页 |
·叶面积对大豆茎秆流的影响 | 第40-41页 |
·降雨强度对大豆茎秆流的影响分析 | 第41页 |
·茎秆流量与降雨强度和叶面积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大豆作物冠层的穿透雨量 | 第42-44页 |
·大豆作物冠层穿透雨量概况 | 第42-43页 |
·穿透雨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 第43页 |
·穿透雨与冠上雨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穿透雨量与叶面积指数和冠上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大豆对雨滴溅蚀的影响 | 第47-53页 |
·冠层对雨滴动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冠层上下雨滴径级的变化 | 第47-48页 |
·大豆作物冠层对降雨雨滴终点速度和动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大豆冠层对耕地地表击溅侵蚀的影响 | 第50-52页 |
·大豆田地表溅蚀的特征 | 第50-52页 |
·大豆田击溅侵蚀量与叶面积指数、降雨侵蚀动能的相关分析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大豆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 第53-59页 |
·降雨条件下坡面入渗 | 第53-56页 |
·坡面平均入渗率特征 | 第53-54页 |
·大豆作物植被覆盖下坡面入渗过程 | 第54-56页 |
·双环法测定大豆根部水分入渗速率 | 第56-57页 |
·双环法测定水分入渗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不同时期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 | 第57页 |
·土壤入渗方程的选择与拟合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大豆产流产沙特征 | 第59-71页 |
·大豆田全生育期产流产沙特征 | 第59-60页 |
·坡面产流产沙的过程变化 | 第60-62页 |
·叶面积指数与大豆田产流产沙的关系 | 第62-64页 |
·坡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64-66页 |
·降雨强度与大豆产流产沙的关系 | 第66-69页 |
·大豆田产流产沙与叶面积指数、坡度、雨强的相关分析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大豆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 第71-79页 |
·侵蚀泥沙养分迁移变化 | 第71-76页 |
·大豆全生育期内侵蚀泥沙养分流失量 | 第71-72页 |
·不同生长阶段大豆作物对侵蚀泥沙养分流失的影响 | 第72-75页 |
·降雨强度、坡度与坡面侵蚀泥沙养分流失的关系 | 第75-76页 |
·坡面径流养分流失变化 | 第76-77页 |
·大豆田坡面径流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76-77页 |
·降雨强度、坡度与径流养分浓度的关系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八章 大豆作物的作用系数 | 第79-82页 |
·大豆作物因子概况 | 第79-80页 |
·大豆作物覆盖因子C 值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2-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讨 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