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成因论文

煤、气、油在铀成矿过程中作用的实验模拟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3页
   ·引言第7-9页
   ·有机质在铀成矿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第9-14页
     ·配位作用第10-11页
     ·还原作用第11-12页
     ·吸附及吸收作用第12-13页
     ·微生物作用第13-14页
   ·有机质在铀成矿过程中作用的实验模拟第14-15页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5-17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3页
第二章 煤在铀成矿过程中配位作用的实验模拟第23-48页
   ·前言第23-26页
   ·试剂与仪器第26-27页
     ·试剂第26-27页
     ·仪器第27页
   ·配合物(UO_2)_2(C_(10)H_2O_8)·H_2O(1)的合成与研究第27-30页
     ·配合物(UO_2)_2(C_(10)H_2O_8)·H_2O(1)的合成第27页
     ·配合物1晶体结构测定第27-28页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第28-30页
     ·配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0页
   ·配合物[UO_2(C_(10)H_3O_8)](C_3H_5N_2)·H_2O(2)的合成与研究第30-35页
     ·配合物LUO_2(C_(10)H_3O_8)](C_3H_5N_2)·H_2O(2)的合成第30-31页
     ·配合物2晶体结构测定第31-32页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第32-34页
     ·配合物2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4-35页
   ·配合物(UO_2)_2(C_(10)H_2O_8)(C_(12)H_8N_2)(3)的合成与研究第35-38页
     ·配合物(UO_2)_2(C_(10)H_2O_8)(C_(12)H_8N_2)(3)的合成第35页
     ·配合物3晶体结构测定第35-36页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第36-38页
     ·配合物3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8页
   ·配合物UO_2Cu(C_(10)H_2O_8)(C_(12)H_8N_2)(4)的合成与研究第38-42页
     ·配合物UO_2Cu(C_(10)H_2O_8)(C_(12)H_8N_2)(4)的合成第38页
     ·配合物4晶体结构测定第38-39页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第39-42页
     ·配合物4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2页
   ·配合物[UO_2(C_(12)H_(12)N_3O_9)](C_3H_5N_2),H_2O(5)的合成与研究第42-46页
     ·配合物[UO_2(C_(12)H_(12)N_3O_9)](C_3H_5N_2)·H_2O(5)的合成第42页
     ·配合物5晶体结构测定第42-43页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第43-46页
     ·配合物5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第三章 天然气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48-62页
   ·引言第48-51页
   ·试剂与仪器第51-52页
     ·试剂第51页
     ·仪器第51-52页
   ·天然气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52-55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5页
   ·天然气(加入铀矿石与伴生元素)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55-57页
     ·实验方法第5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57页
   ·模拟实验反应历程的探讨第57-60页
     ·实验条件第58页
     ·实验结果第58-60页
   ·结论第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第四章 石油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62-75页
   ·引言第62-63页
   ·试剂与仪器第63-64页
     ·试剂第63-64页
     ·仪器第64页
   ·石油馏分(加入铀矿石及伴生元素)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64-68页
     ·实验方法第64-65页
     ·实验结果第65-68页
   ·石油(加入铀矿石与伴生元素)在铀成矿过程中还原作用的实验模拟第68-71页
     ·实验方法第68页
     ·实验结果第68-71页
   ·结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论文总结第75-76页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红滩铀矿床中参与S、Fe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分布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下一篇:改性铁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