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召南》主旨研究方法论概说 | 第7-9页 |
第二节 论文结构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二南”地域与时代考 | 第10-15页 |
第一节 “二南”地域考 | 第10-12页 |
(一) 记南国之物 | 第10-11页 |
(二) 歌南国之俗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二南”时代考 | 第12-15页 |
(一) 《甘棠》论 | 第12-14页 |
(二) 《何彼襛矣》论 | 第14-15页 |
第二章“二南”文学特征简析 | 第15-19页 |
第一节“二南”和楚歌的紧密联系 | 第15-16页 |
第二节“二南”的文学风格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婚姻、爱情、政治的现实反映——《召南》诸篇诗旨探寻 | 第19-39页 |
第一节 婚嫁赞歌:《鹊巢》与《何彼襛矣》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礼仪教育:《采萍》与《采蘩》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婚姻爱情:《草虫》、《行露》、《殷其雷》、《江有汜》、《摽有梅》、《野有死麕》 | 第24-34页 |
(一) 《草虫》 | 第24-26页 |
(二) 《行露》 | 第26-28页 |
(三) 《殷其雷》 | 第28-29页 |
(四) 《摽有梅》 | 第29-32页 |
(五) 《江有汜》 | 第32-33页 |
(六) 《野有死麕》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社会政治:《甘棠》、《羔羊》、《小星》 | 第34-38页 |
(一) 《甘棠》与《羔羊》 | 第34-36页 |
(二) 《小星》 | 第36-38页 |
第五节 《驺虞》存疑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