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与我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
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理论综述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银行业安全的含义 | 第8-10页 |
·经济安全 | 第8-9页 |
·产业安全 | 第9-10页 |
·银行业安全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微观角度的安全性: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业稳定性 | 第10-11页 |
·宏观角度的安全性: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业控制权 | 第11页 |
2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及现状 | 第11-23页 |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 第11-19页 |
·对外资银行的界定 | 第11-12页 |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 | 第13-17页 |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特点 | 第17-19页 |
·外资银行进入形式 | 第17页 |
·外资银行的地区分布 | 第17-18页 |
·外资银行的来源国别 | 第18-19页 |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及银行业监管现状 | 第19-20页 |
·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 | 第19页 |
·我国银行业监管现状 | 第19-20页 |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中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 第21-22页 |
·中资银行的经营现状 | 第22页 |
·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 | 第22-23页 |
3 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 第23-31页 |
·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安全的“鲶鱼效应” | 第23-27页 |
·市场结构改善效应 | 第24页 |
·产权制度变革效应 | 第24-26页 |
·监管制度完善效应 | 第26页 |
·技术扩散效应 | 第26-27页 |
·人力资本提升效应 | 第27页 |
·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安全的潜在威胁 | 第27-31页 |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 第27-28页 |
·侵蚀我国的金融主权 | 第28-29页 |
·市场份额抢夺效应 | 第29页 |
·优秀人才流失效应 | 第29-30页 |
·高端客户流失效应 | 第30-31页 |
4 东道国维护本国银行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 第31-35页 |
·各国对外资进入银行业政策 | 第31-33页 |
·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管理 | 第31-32页 |
·东欧、拉美国家对外资银行的政策 | 第32-33页 |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外资银行的政策 | 第33页 |
·不同国家引进外资银行政策给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要始终坚持国内积累为主、利用外资为辅的原则 | 第33-34页 |
·资本市场的开放要渐进 | 第34页 |
·要加强国内金融监管 | 第34-35页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深化银行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35页 |
5 统筹协调外资与我国银行业安全的对策 | 第35-41页 |
·对中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 第35-38页 |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35-36页 |
·审慎的战略联盟 | 第36-37页 |
·继续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第37页 |
·转变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第37-38页 |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 第38页 |
·对国家金融监管方面的建议 | 第38-41页 |
·银行业开放中应该进行适度的保护 | 第38-39页 |
·开放民营银行,增强国家金融安全性和竞争力 | 第39页 |
·适当控制外资银行进入速度,限制其扩张规模 | 第39页 |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适时、适度调整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限制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详细摘要 | 第46-51页 |